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三藏归西天国
作者: 李洞 〔唐代〕
十万里程多少碛,
沙中弹舌授降龙。
五天到日应头白,
月落长安半夜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三藏法师(唐僧)西行取经的艰辛旅程。十万里的路程究竟有多少艰险,旅途中沙石满地,像是弹舌般的声音让人感到辛苦。在五天的路程中,太阳升起时,他的头发已然变白;而当月亮落下时,长安的半夜钟声已经响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十万里程: 指遥远的路途,十万里为夸张,表示极其遥远。
- 碛: 指沙漠或沙石的地方,旅途艰难。
- 弹舌: 形容沙子在口中发出的声音,暗示艰苦的旅途。
- 降龙: 指三藏法师的降魔除妖之功,寓意他所承担的使命。
- 五天到日: 形容旅途的时间漫长,日夜不停。
- 头白: 形容岁月的流逝,或者旅途的艰辛。
- 月落长安: 长安是唐代的首都,描绘了夜晚的景象。
典故解析:
- 三藏法师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化身,代表着求知与信仰的执着。
- “长安”是唐代政治文化中心,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三藏的祝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风格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宗教的思考。该诗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对三藏法师的赞美与祝福。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文化兴盛时期,三藏法师的西行取经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信仰与知识追求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三藏法师西行的艰难旅程,展现了他为追求真理和信仰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开头的“十万里程多少碛”引出旅途的艰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的“沙中弹舌授降龙”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旅途中的困难与挑战。最后两句“五天到日应头白,月落长安半夜钟”,不仅描绘了日夜的交替,也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人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三藏法师的敬仰,又有对他所承载的使命的深刻理解,完美地融合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万里程多少碛”:开头直接表明了旅途的遥远与艰难,强调了西行的艰辛。
- “沙中弹舌授降龙”:通过“弹舌”形象化沙子的干燥和旅途的困扰,而“授降龙”则指向三藏所具备的佛法力量,反衬出他在艰难中仍不屈服的精神。
- “五天到日应头白”:形象地表现出三藏在旅途中的辛劳,日夜兼程,甚至头发都因辛劳而白。
- “月落长安半夜钟”:意象丰富,长安作为文化与政治中心,钟声寓意着思乡之情,也反映了时间的无情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沙中弹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旅途的困苦。
- 对仗:诗中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三藏西行的描绘,表达了对追求真理、不畏艰难的精神的赞美,体现了对信仰的执着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 象征着故乡与文化。
- 沙: 代表了旅途的艰难与困苦。
- 月与钟: 时间的流逝与对归属感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藏”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玄奘
- B. 李白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十万里程多少碛”中的“碛”指的是什么?
- A. 河流
- B. 沙石
- C. 山脉
- D. 草原
- 诗中“月落长安半夜钟”的意图是什么?
- A. 表达对长安的怀念
- B. 描述夜晚的景象
- C. 强调时间的流逝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A. 玄奘
- B. 沙石
- D.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西游记》中的相关章节,描述三藏的西行过程。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现了对理想与信仰的追求。
诗词对比: 可以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比较,两者都描绘了理想与追求的主题,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李洞的《送三藏归西天国》更侧重于个人的奋斗与牺牲,而王之涣的作品则更为壮阔,展现了对自然的崇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西游记》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