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栖白供奉》
时间: 2025-01-27 04:06: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栖白供奉
作者: 李洞 〔唐代〕
闻说孤窗坐化时,
白莎萝雨滴空池。
吟诗堂里秋关影,
礼佛灯前夜照碑。
贺雪已成金殿梦,
看涛终负石桥期。
逢山对月还惆怅,
争得无言似祖师。
白话文翻译
听说在孤独的窗前,您已经圆寂,
白莎和萝卜雨滴在空荡荡的池塘上。
在吟诗的堂内,秋天的关口影子摇曳,
在礼佛的灯光下,夜色照耀着碑文。
贺雪已然成为金殿的梦,
看那波涛总是辜负了石桥的期望。
在山中对月,我仍旧惆怅,
无言以对,仿佛和祖师同在。
注释
- 孤窗:指孤独的窗户,象征孤独的境地。
- 坐化:佛教术语,指修行人圆寂。
- 白莎萝:一种植物,可能象征清白、纯净。
- 吟诗堂:吟诗的地方,体现诗人雅趣。
- 秋关影:秋天的景象,象征时光的流逝。
- 贺雪:可能指贺知章,寓意祝贺之意。
- 金殿梦:象征美好的愿望或理想。
- 石桥期:指对理想或友谊的期盼。
- 祖师:佛教高僧,象征智慧和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涉及山水、佛教和人生哲理,常常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哭栖白供奉》可能是在诗人失去某位朋友或高僧后所作,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与追思。同时,诗中融入了佛教思想,体现了诗人对生死、理想的反思。
诗歌鉴赏
《哭栖白供奉》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悼念诗。诗人在开篇就提到“孤窗坐化”,引发读者对孤独与死亡的思考,而“白莎萝雨滴空池”的意象则渲染了清冷和寂寞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逝者的孤独。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吟诗的场景和秋天的影子,显示了诗人在追忆的过程中的哀伤和思索。
“贺雪已成金殿梦”,这一句暗示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而“看涛终负石桥期”则表达了对理想破灭的惋惜。最后两句“逢山对月还惆怅,争得无言似祖师”,通过对月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仿佛无法用言语表达对逝去的人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自然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对逝者的无尽思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说孤窗坐化时:听闻在孤独的窗前圆寂的消息,传达出孤独与死亡的主题。
- 白莎萝雨滴空池:雨滴落在空荡的池塘上,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吟诗堂里秋关影:吟诗的地方映出秋天的影子,体现出时光的流逝。
- 礼佛灯前夜照碑:夜晚的灯光照耀着碑文,暗示对过往的追忆与礼敬。
- 贺雪已成金殿梦:理想已成梦,象征对未来的期望与失落。
- 看涛终负石桥期:波涛的起伏让人失去对理想的信念与期待。
- 逢山对月还惆怅:在山中仰望明月,依然感到惆怅,表现出深刻的思念。
- 争得无言似祖师:无言以对,反映对智慧与超脱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理想比作金殿,表达珍贵与遥不可及。
- 拟人:雨滴在池塘上似乎有生命,增添了诗的灵动感。
- 对仗:如“秋关影”与“夜照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逝去高人的哀悼,表现了对人生、理想与生命意义的思考。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与无尽的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窗:象征孤独与思索。
- 白莎萝:清白与纯净,可能暗示逝者的高洁。
- 秋关影:时光流逝,秋天的影子象征深沉的思考。
- 金殿梦:理想与追求,寓意美好的未来。
- 石桥期:期望与失落,象征理想的破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孤窗坐化”中的“坐化”指什么?
- A. 坐下
- B. 圆寂
- C. 思考
- D. 离开
-
诗中提到的“贺雪”可能指的是谁?
- A. 诗人
- B. 朋友
- C. 贺知章
- D. 无人
-
“争得无言似祖师”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哀伤
- C. 愤怒
- D. 疲惫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洞与王维的作品都涉及自然与人生哲学,但李洞更侧重于对逝者的追忆,王维则更多表现山水之美与人情。两者都有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但情感基调与表现手法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李洞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