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尼大德院》
时间: 2025-02-04 15:41: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尼大德院
作者:李洞 〔唐代〕
云鬟早岁断金刀,
戒律曾持五百条。
台上灯红莲叶密,
眉间毫白黛痕销。
绣成佛国银为地,
画出王城雪覆桥。
清净高楼松桧寺,
世雄翻愧自低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尼的形象和她的修行生活。她早年便断绝了尘世的繁华,严格遵守五百条戒律。台上灯火辉煌,莲叶繁茂,映衬出她眉间的白发与淡淡的妆容。她的心灵如同绣成的佛国,宁静而美好,仿佛画出了一座雪覆盖的王城。高楼松桧的寺庙令人心灵宁静,世间的英雄在她面前感到羞愧,低下了头颅。
注释
字词注释
- 云鬟:古代女性的发型,形似云彩。
- 戒律:佛教的戒条,这里指女尼所遵守的戒律。
- 灯红:形容灯光亮丽。
- 莲叶:象征清净,佛教常用意象。
- 毫白:指白色的毫毛,形容头发的颜色。
- 黛痕:用黛色描绘的眉毛。
- 绣成:用绣的方式表现。
- 佛国:指理想中的净土,象征极乐世界。
- 雪覆桥:意象清新,暗指纯洁与宁静。
- 清净高楼:形容宁静的寺庙环境。
- 世雄:世间的英雄豪杰,形容这些人对女尼的钦佩。
典故解析
该诗中提到的“五百条戒律”源自佛教修行的基本规范,强调修行者的严谨与清净。诗中表现的女尼形象不仅仅是宗教的象征,也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作品多关注于佛教题材,表现出深刻的宗教情怀和对人世烦恼的超脱。他的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色和宗教意象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禅意。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在中国盛行之时。诗人在游历佛教寺庙时,受到宗教氛围的感染,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女尼修行生活的敬仰与思考。
诗歌鉴赏
李洞的《题尼大德院》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位年轻女尼的形象,蕴含了深厚的佛教思想。在这首诗中,女尼不仅是宗教的代表,更是超脱世俗的象征。诗的开头,"云鬟早岁断金刀",暗示了女尼自小便决绝脱离世俗生活,选择修行的坚定决心。接着提到的“五百条戒律”,则强调了她在修行道路上的严谨态度。
随着诗句的推进,"台上灯红莲叶密"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环境,形成了女尼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鲜明对比。诗人用“绣成佛国银为地,画出王城雪覆桥”来说明女尼的修行所带来的内心宁静与外部的美好,仿佛让人感受到一种理想的和谐。
最后,"世雄翻愧自低腰",不仅道出了世间英雄对女尼的敬仰,也反映出一种对真理与精神追求的自我反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主题,表达了对清净与超脱的向往,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鬟早岁断金刀:女尼从年轻时就已果断放弃世俗的繁华。
- 戒律曾持五百条:她严格遵循佛教的戒律,展现出她的虔诚与决心。
- 台上灯红莲叶密:描绘了一个典雅而生动的环境,映衬出女尼的清净。
- 眉间毫白黛痕销:形象化地表现女尼的清秀与淡泊。
- 绣成佛国银为地:内心的安宁与理想中的佛国相连。
- 画出王城雪覆桥:将纯洁与宁静的意象融入画面之中。
- 清净高楼松桧寺:表现出寺庙的宁静环境,令人向往。
- 世雄翻愧自低腰:世间英雄在她面前感到自愧,反映出对修行的敬重。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比如“绣成佛国银为地”是比喻,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内心的理想化为视觉形象;“世雄翻愧自低腰”则通过对比突出女尼的高尚与世俗英雄的相对低下,形成强烈的反差。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赞美,通过女尼的形象来反映出一种理想的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传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鬟:象征着女性的美丽与柔情,同时也暗示她的过去。
- 莲叶:代表清净与佛教的理想。
- 佛国:象征着内心的理想与追求。
- 雪覆桥:象征纯洁与宁静的境界。
- 松桧寺:象征宁静的修行环境,给人以安宁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洞生活在哪个朝代?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
诗中女尼遵守多少条戒律?
A) 三百条
B) 五百条
C) 七百条 -
诗中提到的“世雄”是指什么?
A) 文人
B) 英雄豪杰
C) 士大夫
答案
- B) 唐代
- B) 五百条
- B) 英雄豪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终南山》相比,李洞的《题尼大德院》在意象上更为细腻,王维的诗则更注重整体的意境与氛围。李洞通过女尼的形象表达了对宗教生活的崇敬,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洞诗集》
通过以上内容的详细解析与分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题尼大德院》的诗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