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南岳僧》
时间: 2025-01-27 03:55: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南岳僧
作者: 李洞 〔唐代〕
新秋日后晒书天,
白日当松影却圆。
五字句求方寸佛,
一条街擘两行蝉。
不曾著事于机内,
长合教山在眼前。
花落俦公房外石,
调猿弄虎叹无缘。
白话文翻译:
在新秋的日子里,阳光洒在晒书的天空上,
白天的阳光透过松树的影子显得格外圆润。
用五个字的句子来求取心中的佛,
一条街上分开了两行蝉声。
我并未被世事所困,
长久以来,山上的教诲就在眼前。
花瓣落下在朋友房外的石头上,
猿猴在调皮地叫着,老虎叹息着无缘。
注释:
字词注释:
- 新秋:初秋时节,指天气渐凉,景色宜人。
- 晒书:晒书是指将书籍摊开在阳光下晒干,可能隐喻学习或修行的过程。
- 方寸佛:指内心的佛,强调的是心灵的宁静与明悟。
- 俦公:指朋友或同伴,语境中指与自己有情义的人。
典故解析:
- 南岳:指南岳衡山,因其山高而有道教和佛教的名僧。而寄托于南岳的僧人,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向往与信仰。
- 调猿弄虎:古有“猿啼虎啸”的描写,象征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或冲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思,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季,时值农忙之后,作者可能身处南岳,寄情于自然,以诗寄托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自然的向往。诗中对僧人的寄托,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寄南岳僧》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首句“新秋日后晒书天”,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的秋日氛围,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接着“白日当松影却圆”,诗人以松影的圆润来比喻心境的明亮,传达出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诗中提到“五字句求方寸佛”,暗示了诗人对修行的渴望。五字的句式简洁而有力,体现了诗人追求智慧与宁静的决心。而“一条街擘两行蝉”,则通过蝉声的清脆,将自然的生机与人的思考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几句,不曾受世事困扰,长久以来的教诲就在眼前,表明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对世俗纷扰的超然,展示了一种哲人的智慧与从容。整体上,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南岳僧人的敬仰,也透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唐代诗人特有的文人气质与哲学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新秋日后晒书天:描绘秋天的晴朗日子,暗示诗人的闲适与学习。
- 白日当松影却圆:白天的阳光照耀松树,影子显得圆润,象征内心的平和与圆满。
- 五字句求方寸佛:用五个字的句子表达对内心佛的渴求,反映出对智慧的追求。
- 一条街擘两行蝉:形象地描绘出蝉鸣的景象,带出一种生机与灵动。
- 不曾著事于机内:强调诗人不被世俗事务所困扰,体现出一种超脱。
- 长合教山在眼前:教诲与智慧常在眼前,传达了诗人对道理的领悟。
- 花落俦公房外石:花瓣落下,象征生命的流逝与无常,突显人生的无奈。
- 调猿弄虎叹无缘:自然界的生灵在吟唱生命的悲歌,表达了人与自然的隔阂与无缘。
修辞手法:
- 比喻:松影的圆润比喻内心的宁静。
- 对仗:如“花落俦公”和“调猿弄虎”,形成对称美,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调猿和弄虎使自然具有人情味,增强诗歌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与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反映了唐代文人对道教与佛教思想的融合与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天:象征生命的成熟与衰退。
- 松影:象征长青与稳重,传达了内心的平和。
- 蝉声: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短暂。
- 花瓣:象征生命的易逝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新秋日后晒书天”表达了怎样的季节感受? A. 冬天的寒冷
B. 秋天的晴朗
C. 春天的温暖 -
“五字句求方寸佛”中的“方寸佛”指的是什么? A. 外在的佛像
B. 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C. 书本上的佛教经典 -
诗中提到的“调猿弄虎”有什么象征意义? A. 自然界的和谐
B. 人与自然的冲突
C. 生命的悲欢离合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自然的感悟。
- 王维的《送别》: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的美。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李洞的《寄南岳僧》:两者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思考,但李白更偏重于豪放与个性,李洞则更显得沉静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李洞研究》
- 《李洞诗歌的艺术特点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