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道怀五首因以》

时间: 2025-01-10 19:15:47

要路抛来自寡忧,高怀卷去白云收。

玉缘秘实须藏密,兰为奇香却在幽。

仙骨岂曾移静节,帝心终是竭嘉猷。

红霞绿竹忘机地,未免天家下诏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要路抛来自寡忧,高怀卷去白云收。
玉缘秘实须藏密,兰为奇香却在幽。
仙骨岂曾移静节,帝心终是竭嘉猷。
红霞绿竹忘机地,未免天家下诏求。

白话文翻译:

抛弃尘世的纷扰,我已无忧无虑;
高远的志向如同白云,被我卷走。
美玉的秘密必须小心隐秘,
兰花的奇香却在幽静之处。
仙人的骨骼岂能改变清静的节操?
帝王的心意终究是耗尽了美好的愿望。
在红霞和绿竹交错的地方,心无挂碍,
但天子仍然下诏来寻找我。

注释:

  • 要路:指人生的道路。
  • 抛来:抛弃、舍弃。
  • 高怀:高远的志向。
  • 卷去:卷走,带走。
  • 玉缘:玉石的缘分,指美好的事物。
  • 秘实:秘密的事情。
  • :兰花,象征高洁的品德。
  • 仙骨:指高洁的品德和气质。
  • 静节:宁静的节操。
  • 帝心:帝王的心意。
  • 嘉猷:美好的希望或愿望。
  • 红霞绿竹:美丽的自然景象,象征宁静与和谐。
  • 天家:指帝王或皇帝的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庆历新政”发起者。他的诗词以豪放激昂、意境深远著称,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范仲淹任职期间,受到了知府孙学士的启发,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官场生活的淡泊态度。诗中流露出对高洁节操的追求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对高洁志向的追求和对世俗烦扰的超然态度。首句“要路抛来自寡忧”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诗人已经摆脱了世俗的忧虑,表现出一种洒脱的心境。接着“高怀卷去白云收”,则通过将高远的志向比作白云,突显了诗人志向的广阔与高远。

接下来的两句“玉缘秘实须藏密,兰为奇香却在幽”,通过对玉与兰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同时也暗示了美好需要隐秘与珍藏。再者,诗人通过“仙骨岂曾移静节”强调了高洁的品德不应被世俗所动摇,反映出他对理想与道德的坚定信念。

后半部分提到“帝心终是竭嘉猷”,表达了对权力中心的无奈与失望,显示出诗人对荣华富贵的漠视。在“红霞绿竹忘机地”的自然意象下,诗人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然而“未免天家下诏求”则揭示了即使在这片宁静之地,仍然难逃官场的牵绊与责任。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思考,展示了范仲淹高尚的情操与清晰的自我认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要路抛来自寡忧:抛弃世俗的烦恼,心中无忧。
  2. 高怀卷去白云收:高远的志向如白云般被卷走,象征追求的自由。
  3. 玉缘秘实须藏密:美好事物的秘密需要谨慎保守。
  4. 兰为奇香却在幽:兰花的香气在幽静处,隐喻高洁的品德。
  5. 仙骨岂曾移静节:即使是理想中的仙人,其气节也不会因世俗而改变。
  6. 帝心终是竭嘉猷:帝王的理想与愿望终会被现实消耗殆尽。
  7. 红霞绿竹忘机地:在自然的美景中,心无挂碍。
  8. 未免天家下诏求:但仍然受到权力的牵制与召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高怀卷去白云收”,将志向比作白云,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用字对称,形成韵律美。
  • 象征:玉和兰象征着美好品质与高洁品德。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高洁的追求,超脱于世俗名利的愿望,以及对现实官场的反思与无奈。诗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学,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品德的坚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高远与自由。
  • :象征美好与珍贵。
  • :象征清高与幽静。
  • 红霞绿竹:象征自然的和谐美。

意象中的自然元素与美好品质交织在一起,展示了诗人心灵深处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要路抛来自寡忧”中的“抛”是什么意思? A. 保留
    B. 舍弃
    C. 增加
    D. 转移

  2. 诗中提到的“兰”代表什么? A. 富贵
    B. 清高
    C. 权力
    D. 财富

  3. 诗人对帝王的心意的看法是怎样的? A. 赞同
    B. 失望
    C. 崇拜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同样表现了隐逸生活的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夜泊牛津》:探讨了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诗词对比:

  • 范仲淹《岳阳楼记》: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岳阳楼记》更侧重于历史与自然的结合,而《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道怀五首》则更注重内心的超然与品德的坚守。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范仲淹集》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