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答梁坚运判见寄》

时间: 2025-01-10 19:08:56

蔽野旌旗色,满山笳吹声。

功名早晚就,裴度亦书生。

意思解释

依韵答梁坚运判见寄

原文展示: 蔽野旌旗色,满山笳吹声。功名早晚就,裴度亦书生。

白话文翻译: 遮蔽了大地的旌旗颜色,山间回荡着号角的吹奏声。功名总会有早晚,裴度也是个读书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遮蔽,遮挡。
  • 旌旗:军队的旗帜,象征着战斗或征伐。
  • :一种古代乐器,通常用于战斗时的号角声。
  • 功名:指科举考试中的名利,得到的官职和名声。
  • 裴度:指裴度(821-887),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典故解析:

  • 裴度被视为读书人的代表,诗中提到他,意在强调即使在功名的追求中,读书和学问仍然是重要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号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其政治理想和文学成就著称,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与友人梁坚运判往来书信时,表露了他对功名与学问的思考,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功名与学问的深刻思考。开篇“蔽野旌旗色”,通过描绘一幅战场景象,暗示了人生的激烈竞争与追求。接着“满山笳吹声”则强调了战斗的氛围和迫在眉睫的紧迫感,暗示着功名的得失与艰难。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而反思功名的意义,“功名早晚就”揭示了功名的无常与变化,似乎在警示读者不必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最后一句“裴度亦书生”则把焦点转回到读书的价值,表明即使是身处权力中心的人,亦需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了深邃的哲理,既有对外界的观察,也有对内心的反思,是范仲淹思想的真实写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蔽野旌旗色:描绘了战场上旌旗的颜色,生动展现了战争的壮观场景。
  • 满山笳吹声:渲染了战斗气氛,音乐声与战争相伴,给人以紧迫感。
  • 功名早晚就:指出功名是时运所决定,强调其不可预知性和脆弱性。
  • 裴度亦书生:以裴度为例,表明即使在仕途上成功,读书仍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

修辞手法:

  • 对比:战场的喧嚣与书生的淡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功名与学问之间的矛盾。
  • 象征:旌旗和号角象征着功名,表现出追逐功名的艰辛与风险。

主题思想: 诗歌整体上表达了对功名的思考,强调了知识与学问的价值,警示人们应保持谦逊与理智,追求真正的内涵和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旌旗:象征战争和追求功名。
  • 笳声:代表外部环境的喧嚣和竞争。
  • 功名:象征着社会地位和个人成功。
  • 书生:象征着知识和理想,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裴度”是何人? A. 一位战士
    B. 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
    C. 一位将军
    D. 一位商人

  2. “功名早晚就”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 A. 对功名的追求
    B. 对功名的无所谓
    C. 对功名的渴望
    D. 对功名的反感

  3. 诗中“笳声”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战争的紧迫感
    C. 知识的追求
    D. 个人的挣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范仲淹的《依韵答梁坚运判见寄》与杜甫的《登高》在主题上都涉及到人生的艰辛与追求,但范仲淹更侧重于对功名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个人遭遇的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范仲淹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