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酬章推官见赠》

时间: 2025-01-10 23:12:30

姑苏从古号繁华,却恋岩边与水涯。

重入白云寻钓濑,更随明月宿诗家。

山人惊戴乌纱出,溪女笑偎红杏遮。

来蚤又抛泉石去,茫茫荣利一吁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依韵酬章推官见赠
作者: 范仲淹 〔宋代〕

姑苏从古号繁华,却恋岩边与水涯。
重入白云寻钓濑,更随明月宿诗家。
山人惊戴乌纱出,溪女笑偎红杏遮。
来蚤又抛泉石去,茫茫荣利一吁嗟。


白话文翻译

姑苏自古以来就以繁华著称,但我却偏爱山岩之旁、河水之畔。
再次走进白云中寻找钓鱼的地方,夜晚又随明月在诗人的家中安宿。
山中人惊讶我戴着官帽走出,溪边姑娘笑着依偎在红杏树下。
一生忙碌后又抛弃了泉石,面对茫茫的荣华富贵不禁叹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姑苏:即苏州,历史上以繁华著称的城市。
  • 岩边与水涯:指山岩旁边和水边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钓濑:指钓鱼的地方。
  • 明月宿诗家:意指在诗人的家中寄宿,暗示了诗人对诗歌生活的向往。
  • 乌纱:指官员所戴的帽子。
  • 红杏:指红色的杏花,象征春天和美好的生活。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姑苏”与“白云”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姑苏代表繁华与喧嚣,而白云则象征自由与闲适,这种对比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号叔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以其深厚的政治理想和丰富的文学才华而闻名,尤其在诗歌和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范仲淹被贬后,回归自然生活的心境表达。诗中流露出对官场荣华的厌倦,以及对自然与诗歌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际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漠。诗人在开篇提到的“姑苏”与“岩边与水涯”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繁华与浮华,后者则指向内心的宁静与真实。通过“重入白云寻钓濑”,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愿意在清幽的环境中追寻心灵的寄托。

“山人惊戴乌纱出,溪女笑偎红杏遮”两句,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山中的人对官员身份的惊讶,与溪边女子的笑容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美好的向往。结尾“茫茫荣利一吁嗟”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失望与反思,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追求自由的渴望。

整首诗在语言上既有清新的自然描写,又有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示了范仲淹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姑苏从古号繁华:开篇直指苏州的繁华,暗示对这种繁华的反思。
  2. 却恋岩边与水涯:转折句,表达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3. 重入白云寻钓濑:重返自然,寻找宁静的钓鱼生活。
  4. 更随明月宿诗家:夜晚与明月相伴,寄宿在诗人家中,象征着诗意生活。
  5. 山人惊戴乌纱出:山中人惊讶于诗人的身份,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的疏离。
  6. 溪女笑偎红杏遮:溪边女孩的微笑,传达自然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
  7. 来蚤又抛泉石去:表明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抛弃,向往简单的生活。
  8. 茫茫荣利一吁嗟:对于名利的无奈与叹息,体现了对人世浮华的失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人惊戴乌纱出,溪女笑偎红杏遮”,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结合,增强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与名利的厌倦,向往自然与宁静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姑苏:繁华与喧嚣的象征。
  • 岩边: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白云:自由与无拘无束的象征。
  • 明月:象征诗意与灵感。
  • 红杏:春天与生活的美好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姑苏”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美好
    B. 繁华与浮华
    C. 诗人的孤独
    D. 官场的权利

  2. 诗中的“山人”对诗人的反应是什么? A. 赞美
    B. 惊讶
    C. 无所谓
    D. 忽视

  3. 诗的最后一句“茫茫荣利一吁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名利的渴望
    B. 对自然的向往
    C. 对名利的失望
    D.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范仲淹的《依韵酬章推官见赠》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与内心的宁静,后者则充满了豪情与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范仲淹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