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国调寒杵,西江浸日车。
客愁连蟋蟀,亭古带蒹葭。
不返青丝鞚,虚烧夜烛花。
老翁须地主,细细酌流霞。
白话文翻译:
南方的寒冷调子如杵声,西江的余晖映照着我的车。
旅客的愁苦连同蟋蟀的鸣叫,古老的亭子旁芦苇摇曳。
不再回头牵着青丝的马,虚空中燃烧着夜晚的烛光如花。
老翁须发皆白,细细品味着流动的晚霞。
注释:
- 寒杵:指的是一种打击声,这里用来形容南方的寒冷感觉。
- 西江:指的是西江,代表着地理位置和景象。
- 蟋蟀:蟋蟀鸣叫,通常与孤独和愁绪相关。
- 亭古:古老的亭子,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青丝鞚:青丝指年轻的马,鞚是马缰绳,这里表达对年轻时光的怀念。
- 流霞:指的是晚霞,寓意着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生于盛唐时期,经历安史之乱,目睹国家的动荡与民生的苦难。他的诗歌关注社会、政治、民生,风格沉郁顿挫。
创作背景:
《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创作于杜甫晚年,时局动荡,国家沦丧,身处官场的杜甫常感孤独与愁苦。此诗写于他与友人相聚之时,诗中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透着对社会及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是一首充满了情感与思索的诗。诗开头以“南国调寒杵”,在调子与声音中渗透出浓厚的孤独感,暗示了诗人处在一个寒冷的环境中,情感上也感到孤寂。接着“西江浸日车”,则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映衬出作者内心的惆怅与感伤。诗中“客愁连蟋蟀”,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宁静与孤独,也通过蟋蟀的鸣叫,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愁苦。接下来的“亭古带蒹葭”,则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岁月的无情,古亭与芦苇的意象相互交融,传达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在后两句里,“不返青丝鞚,虚烧夜烛花”,诗人通过对比年轻时的奔放与如今的无奈,表达出对逝去青春的怀念与感慨。“老翁须地主,细细酌流霞”则描绘了老翁的从容与淡定,似乎在劝诫诗人珍惜当下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友情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诗歌的主题在于对岁月的感慨与对友谊的珍视,情感基调深沉而温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国调寒杵:描绘南方寒冷的气候,暗示诗人身处困境。
- 西江浸日车:西江的日落景色映照着旅途,渗透着诗人的感伤。
- 客愁连蟋蟀:客居他乡,孤独之感与蟋蟀的鸣叫相互交织。
- 亭古带蒹葭:古老的亭子与芦苇的意象,暗示时光的流逝与回忆。
- 不返青丝鞚:不再年轻,怀念过去的自由与奔放。
- 虚烧夜烛花:夜晚的烛光如花,象征着短暂而美好的时光。
- 老翁须地主:老翁的从容与沉稳,代表智慧与生活的淡定。
- 细细酌流霞:细细品味晚霞,表现出对生活的珍惜与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虚烧夜烛花”,将烛光比作花,形象而生动。
- 对仗:如“亭古带蒹葭”与“老翁须地主”,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蟋蟀的鸣叫隐喻诗人的愁苦,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人际关系,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谊的珍视,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杵:象征孤独与冷清。
- 西江:自然景色的美好与短暂。
- 蟋蟀:孤独与愁苦的象征。
- 亭古:历史的厚重感。
- 青丝鞚:青春的消逝与怀念。
- 流霞:短暂而美好的生命瞬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杵”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孤独
C. 快乐 -
“西江浸日车”描绘的是哪个自然现象?
A. 日出
B. 日落
C. 雨雪 -
诗中“老翁须地主”表现了老翁的什么特质?
A. 年轻
B. 从容
C. 激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与孤独,但更倾向于清幽与宁静。
- 李白《将进酒》:表现出豪放与洒脱,虽同为抒怀,但气质迥异。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