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两篇》
时间: 2025-01-11 04:58: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社日两篇
九农成德业,百祀发光辉。
报效神如在,馨香旧不违。
南翁巴曲醉,北雁塞声微。
尚想东方朔,诙谐割肉归。
陈平亦分肉,太史竟论功。
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
欢娱看绝塞,涕泪落秋风。
鸳鹭回金阙,谁怜病峡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社日祭祀的场景,表达了对农业丰收和祭祖的感慨。诗中提到,农民们辛勤耕作,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祭祀也因此显得光辉灿烂。香气四溢,仿佛神明依然在世。南方的老翁醉于巴曲,北方的雁声微弱,令人怀念东方朔的幽默与豪情。陈平和太史公的故事也被提及,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思考。今天的江南人已是老迈,往日的渭北孩童也已长大。在欢乐的节日里,尽管有欢笑,眼泪却在秋风中流下。鸳鸯和鹭鸶飞回金阙,谁来怜悯在峡中病弱的人呢?
注释
- 社日:传统节日,农历二月二日,为春耕祭社之日。
- 九农:指农民或农田,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 百祀:众多的祭祀活动。
- 馨香:香气,指祭祀时的香火。
- 南翁:指南方的老人,可能是指某位喝酒作乐的老者。
- 东方朔:汉代的名士,以诙谐幽默著称。
- 陈平:汉代政治家,曾与人分享肉食,以此来获得支持。
- 太史:指太史公,司马迁,汉代历史学家。
- 金阙:指天子所在之处,象征权力和荣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深刻,尤其擅长描绘社会现实、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唐代盛世时期创作的,正值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时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农业和祭祀文化的重视。
诗歌鉴赏
《社日两篇》展现了杜甫对自然、农业和祭祀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透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诗的前半部分借助“九农成德业,百祀发光辉”来表现农民的辛劳和对神灵的感恩,体现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历史人物的回忆与反思,通过提及东方朔和陈平等人物,杜甫传达出对人生功名与欢乐的思考。
整首诗在欢快的表象下隐藏着淡淡的忧伤,特别是“涕泪落秋风”一句,展现出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在社日的节日气氛中,虽然欢乐的表象依旧,但诗人却不禁流下眼泪,说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人世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农成德业:农民辛勤耕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百祀发光辉:各种祭祀活动因丰收而显得光彩照人。
- 报效神如在:对神灵的回报,仿佛神明仍在世间。
- 馨香旧不违:祭祀时的香气依旧,传统未变。
- 南翁巴曲醉:南方的老人沉醉于巴曲音乐。
- 北雁塞声微:北方的雁鸣声渐渐消逝。
- 尚想东方朔:仍然怀念那位幽默的东方朔。
- 诙谐割肉归:提到东方朔的幽默与风趣。
- 陈平亦分肉:回忆陈平的故事,分享肉食。
- 太史竟论功:太史公讨论功名与成就。
- 今日江南老:如今江南人已老去。
- 他时渭北童:曾经的渭北少年如今也长大了。
- 欢娱看绝塞:欢乐的情景在边塞展现。
- 涕泪落秋风:眼泪在秋风中流下,流露出忧伤。
- 鸳鹭回金阙:鸳鸯和鹭鸶飞回宫阙。
- 谁怜病峡中:没有人关心身处病痛中的人。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馨香”比喻祭祀的庄重。
- 拟人:把“神”拟人化,表现对神明的敬仰。
- 对仗:如“南翁巴曲醉,北雁塞声微”,对称工整。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社日祭祀的场景,表现了对农业丰收的感恩、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杜甫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敏感。
意象分析
- 社日:象征农耕文化和对自然的敬畏。
- 香火:表达人们对祖先和神明的尊重。
- 南翁北雁:代表了不同地域的人情和文化。
- 鸳鹭:象征生活的美好与温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社日是指哪个节日?
- A. 春节
- B. 清明节
- C. 二月二日
- D. 中秋节
-
诗中提到的“东方朔”是以什么著称的?
- A. 书法
- B. 诗歌
- C. 幽默
- D. 画作
-
诗歌中“涕泪落秋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悲伤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以同样的深情描绘春天与家国情怀。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杜甫的情感有共鸣。
诗词对比:
- 杜甫 vs. 李白:杜甫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而李白则更倾向于个人情感与理想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的时代思潮与个体命运。
参考资料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杜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