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分将身死势权,
恶名磨灭几何年。
想君魂魄千秋后,
却悔初无二顷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苏秦一生的反思。苏秦为了追求权势而付出了生命,留下了恶名,这种名声经过多少年才能磨灭?我想到了您的灵魂在千秋之后,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拥有两顷田地的安稳生活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已分:已经分开,指的是与权势的分离。
- 将身:指个人的生命。
- 死势权:指在生前追求的权力和地位。
- 恶名磨灭:指坏名声消失的时间。
- 魂魄:灵魂。
- 千秋后:经过千年之后。
- 却悔:反而感到后悔。
- 二顷田:指拥有两顷的土地,象征安稳、富足的生活。
典故解析: 苏秦,战国时期的谋士,以合纵之计著称。他为权势而奔波,最终却名声不佳,反映了历史上许多追求名利者的悲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晚号香溪,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改革,致力于国家富强,代表了“王安石变法”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安石生活的动荡年代,反映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对权力、名声与个人命运的探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苏秦的例子,揭示了追求权力与名利的代价。诗人以苏秦的命运为引子,揭示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开头“已分将身死势权”表达了对权力的渴求最终导致生命的牺牲,接着对“恶名”的反思展现了历史人物在追求名利之后留下的负面印记。最后,诗人抒发了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选择的反思,想象着苏秦的灵魂在千秋之后是否会后悔没有选择安稳的田园生活。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名利和道德的深刻理解。王安石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了复杂的人生哲理,使得这首诗在感情与思想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分将身死势权:指苏秦已经与权势和地位划清界限,暗示了他最终选择的悲惨命运。
- 恶名磨灭几何年:在感叹名声的消逝,反映了历史人物的长久影响。
- 想君魂魄千秋後:设想苏秦的灵魂在千年之后,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
- 却悔初无二顷田:表达了对简单、安稳生活的向往,暗示对权力的追求可能是错误的选择。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已分将身死势权”与“恶名磨灭几何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强调了人生选择的后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追求权力与名声的代价,反思历史名人的命运,表现了对安稳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身:代表个人生命和追求。
- 势权:象征权力与地位的诱惑。
- 恶名:代表名声的负面影响。
- 魂魄:象征灵魂的归宿与反思。
- 田:象征安稳与富裕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秦追求的是什么?
- A. 财富
- B. 权力
- C. 友情
- D. 知识
-
诗中提到的“二顷田”象征什么?
- A. 失望
- B. 权力
- C. 安稳生活
- D. 名声
-
诗人在反思谁的命运?
- A. 自己
- B. 苏秦
- C. 王莽
- D. 孟尝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高》也是反映人生感悟的佳作,尽管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王安石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