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庚申长安闰中秋》
时间: 2025-02-04 15:27: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庚申长安闰中秋 作者:陈维崧 〔清代〕
姮娥天上,恰晚妆添罢,更临瑶阙。
四十七年才又见,闰了中秋佳节。
再泻金波,重悬晶饼,分外铺晴雪。
广寒宫殿,依然翠锁齐掣。
可惜耿耿孤光,萧萧夜景,纵好成虚设。
赢得冰轮圆两度,多照一番华发。
万里乡愁,五更寒信,幽恨凭谁说。
停杯南望,山中丛桂应发。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天上的嫦娥,正好在夜晚的妆容上添上一笔,走向瑶池。四十七年才又见到这美好的时刻,正好赶上了闰月的中秋佳节。再一次洒下金色的月光,重新悬挂起晶莹的月饼,分外像铺满了晴雪般的美丽。广寒宫殿,依然是翠绿色的锁链齐齐悬挂。可惜那明亮的孤月,伴随着萧条的夜景,纵然多么美好也只是虚幻设想。赢得冰轮圆了两次,照耀我满头的白发。千里之外的乡愁,清晨五点的寒信,幽幽的怨恨又能向谁诉说?停下酒杯向南望去,山中丛桂应该已经盛开。
注释:
字词注释:
- 姮娥:嫦娥,月亮的女神。
- 晚妆:夜晚的妆容,指月色的美。
- 瑶阙:瑶池,神仙居住的地方。
- 金波:指月光,形容其如金色波浪一般。
- 晶饼:月饼,形容其晶莹剔透。
- 广寒宫:指月宫,嫦娥所居的地方。
- 幽恨:内心的怨恨。
- 丛桂:指山中的桂花。
典故解析:
- 嫦娥奔月:古代神话,嫦娥因吞下长生不老药而飞升到月球。
-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团圆节日,象征着思乡和团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5-1702),字懿斋,号双溪,江苏扬州人,清代著名词人,擅长豪放派词作。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和故乡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沉。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庚申年(1660年),正值中秋之际,作者在长安(今西安)怀念故乡,表达了对乡愁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中提到的“闰中秋”更增添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诗歌鉴赏:
这首《念奴娇》以嫦娥为引子,通过描绘中秋月夜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乡愁深切的感受。开篇的“姮娥天上”,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境界,嫦娥的形象不仅代表了月亮的美丽,也象征着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渴望。接着,诗人提到四十七年才再见月圆,显现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令人感叹。
“再泻金波,重悬晶饼”,将月光与月饼的意象结合,描绘出一幅美丽的中秋夜景,仿佛在说美好的事物虽在眼前,但却又似乎触不可及。接下来,诗人提到“可惜耿耿孤光”,使得整幅画面在美丽中增添了一丝忧伤,表现了对孤独夜晚的反思。
“万里乡愁,五更寒信”,更是将思乡的情绪推向高潮,乡愁如同寒信般在心中萦绕。最后“停杯南望,山中丛桂应发”则以桂花的意象结尾,既是对故乡的直接呼唤,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整首词情感真挚,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将中秋的宁静与孤独、思乡与美好结合在一起,令人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姮娥天上,恰晚妆添罢,更临瑶阙。
描绘嫦娥在天上的形象,刚刚化妆完毕,走向瑶池,暗示着月亮的美丽。 -
四十七年才又见,闰了中秋佳节。
表达时光流逝,四十七年才再次遇到这样的中秋夜,暗示着珍贵与难得。 -
再泻金波,重悬晶饼,分外铺晴雪。
描述月光如金色波浪般洒下,月饼重新悬挂,形容景象的美丽。 -
广寒宫殿,依然翠锁齐掣。
广寒宫依旧美丽,翠绿色的锁链象征着嫦娥的高贵与神秘。 -
可惜耿耿孤光,萧萧夜景,纵好成虚设。
反映孤独的心情,夜景再美也显得空虚无常。 -
赢得冰轮圆两度,多照一番华发。
细腻地表达了对岁月的感慨,冰轮圆了两次,照耀了诗人的白发。 -
万里乡愁,五更寒信,幽恨凭谁说。
深刻的思乡之情,寒信代表了对故乡的思念,幽怨之情无人倾诉。 -
停杯南望,山中丛桂应发。
停下酒杯,向南望去,提醒自己故乡的桂花可能已经盛开,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再泻金波”,将月光比作金色的波浪。
- 拟人:嫦娥“恰晚妆添罢”,赋予了月亮女性化的特征。
- 对仗:如“可惜耿耿孤光,萧萧夜景”,展现语言的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描绘中秋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情感深沉而细腻,展现了人性中对团圆与孤独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嫦娥:象征着美丽与孤独。
- 月光: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思乡的情感。
- 桂花:象征着故乡的美好与团聚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姮娥”指的是哪个神话人物?
- A. 嫦娥
- B. 嫡姐
- C. 王母
-
“再泻金波”中的“金波”比喻什么?
- A. 太阳
- B. 月光
- C. 河水
-
“万里乡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思念
-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写了月夜与思乡之情,但更为直接和简练;而陈维崧的《念奴娇》则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表现了更为复杂的心理状态。两者都展现了对月亮的赞美,但情感的深度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华文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