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回 金陵阳历岁朝,用李景元韵》
时间: 2025-01-11 05:20: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城戏鼓,映九衢电光,烟火明灭。临路冻泥深,听步屟声咽。千门桃符都换新,怪梅柳萧索无人折。望春春远,原来尚值,岁穷时节。天公放晴半日。又密布同云,吹下严雪。安有大裘,长庇孤露鹑结。谁家儿女犹笑乐。道鱼龙曼衍无休歇。夜来寒重,霜华透骨,怯对明月。
白话文翻译:
城市里鼓声阵阵,映照着大街小巷的灯光,烟火明灭闪烁。路上冻泥深厚,听见脚步声显得很沉重。千家万户的桃符都已换上新样,唯有梅树和柳树萧索,没人去折取。望向春天,却发现它距离我们还远,原来还是岁末时节。天公放晴了半天,但又乌云密布,严寒的雪纷纷飘下。哪里有厚重的裘衣,长久庇护那孤独的鹑鸟?谁家儿女还在欢笑?路上鱼龙游弋,似乎没有尽头。昨夜寒气沉重,霜华透骨,让人怯于面对明月。
注释:
- 九衢:指的是大街小巷,古时指城市的主要道路。
- 桃符:春联,贴在门上的吉祥语。
- 梅柳:指梅花和柳树,象征春天。
- 安有:哪里有。
- 鹑:一种小鸟,象征孤独与无奈。
典故解析:
“桃符”源自古代习俗,春节时贴上象征吉祥的春联,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诗中提到的梅和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春天意象,梅花代表坚韧与高洁,柳树则象征新生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岸登,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著称。在创作上多受传统文化影响,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岁末年初,正值寒冬时节,诗人通过描绘城市的景象与冬季的寒冷,表达对春天的期待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冬末春初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寒冷的无奈。诗的开头,满城的鼓声和烟火映衬出一种热闹的节日气氛,而紧接着的“冻泥深”却让人感受到冬季的沉重和冷清。随着“千门桃符都换新”,诗人带出了迎接新年的期待,但随之而来的“梅柳萧索无人折”又让人倍感孤独。
在“天公放晴半日”后,诗人再次感受到寒冷的侵袭,形成了诗中情感的强烈对比。最后,诗人通过对“鱼龙曼衍”的描写,把这种无尽的冬寒与人们的欢笑形成鲜明对照,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盼。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时节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既有对春天的渴望,也有对寒冷现实的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满城戏鼓:描绘春节的热闹气氛,鼓声回荡。
- 映九衢电光:城市里灯光璀璨,热闹的景象。
- 烟火明灭:烟火闪烁,增添节日气氛。
- 临路冻泥深:冬天的寒冷,路面泥泞。
- 听步屟声咽:脚步声显得沉重,反衬寒冷。
- 千门桃符都换新:新年到来,家家户户贴上新的春联。
- 怪梅柳萧索无人折:春天的希望与现实的萧条形成对比。
- 望春春远:抒发对春天的渴望。
- 岁穷时节:反映岁末时节的孤寂。
- 天公放晴半日:天晴的短暂与寒冷的持续。
- 又密布同云,吹下严雪:天又阴沉,雪花纷飞。
- 安有大裘:无厚衣物保暖的无奈。
- 长庇孤露鹑结:鹑鸟孤单,寓意孤独感。
- 谁家儿女犹笑乐:对比孩子们的欢笑与寒冷的现实。
- 道鱼龙曼衍无休歇:描绘生活的无尽轮回。
- 夜来寒重,霜华透骨:寒冷刺骨,夜晚的寂静。
- 怯对明月:面对明月的孤独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鱼龙曼衍”,表现生活的无尽。
- 拟人:天公放晴、寒重等,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满城戏鼓,映九衢电光”,展现对称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冬末春初的描写,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期待,体现了在寒冬中对春天的渴望和孤独感。
意象分析:
- 鼓声:象征热闹与庆祝,代表着新年的来临。
- 桃符:象征吉祥与希望,寄托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 梅柳:象征春天的希望与生机,反映诗人对春天的渴望。
- 雪:象征寒冷与孤独,反衬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 明月:象征孤独与理想,面对明月,诗人感受到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门桃符”指的是什么?
A. 春联
B. 灯笼
C. 鞭炮
D. 鲜花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对春天的期待?
A. 鼓声
B. 梅柳
C. 雪花
D. 明月 -
“夜来寒重,霜华透骨”这一句的意思是?
A. 夜晚温暖如春
B. 夜晚寒冷刺骨
C. 夜晚星光闪烁
D. 夜晚寂静无声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现春天的景象与人间疾苦。
- 王安石《元日》:描绘春节的喜庆与新年气象。
诗词对比:
- 周岸登的《望春回》和王安石的《元日》均描绘了春节的景象,但前者更多地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现实的无奈,而后者则突出节日的欢庆与团圆的喜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诗词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