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寒食节日里,我无家可归,泪水如金色的波浪般涌出。
我若能砍掉月中的桂树,清亮的月光应该会更加明亮。
离别时红色的花蕊凋落,想象着那青色的蛾子在愁苦中飞舞。
牛郎与织女漫漫愁思,到了秋天依然要渡过那条河。
注释:
- 寒食:指寒食节,古代节日,祭祖扫墓的日子。
- 金波:形容眼泪闪烁,像金色的波浪。
- 桂:指月中桂树,常用来象征美好与孤独。
- 红蕊:红色的花蕊,象征离别的悲伤。
- 青蛾:古代对某种昆虫的称呼,这里可能象征愁苦的思念。
- 牛女:指牛郎与织女,古代神话中被银河隔开的情侣。
典故解析:
- 牛郎与织女:源于《诗经》,传说牛郎与织女因天帝的命令被银河隔开,但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象征着忠贞的爱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被后人称为“诗圣”。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杜甫流亡的生涯中,体现了他对家国的思念和对离别朋友的忧伤,同时也是对节日的感慨,充满了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浓厚的情感和细腻的意象,展现了杜甫对家国和亲人的思念。开头的“无家对寒食”直接点出诗人身处的孤独境地,在寒食节这样的日子里,无家可归的杜甫感到格外凄凉。接着“有泪如金波”更是将这种孤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泪水如金波一般,既有极致的美感,又让人感受到内心的苦痛。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句,展现了诗人对月光的渴望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月亮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团圆与思念,杜甫用“斫却”一词,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则通过花蕊的凋零与青蛾的想象,传达出离别的哀伤与对爱情的向往。在这里,红蕊的凋零象征着美好爱情的失去,青蛾又可能暗指对离别的无尽思念。
最后一句“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引入了牛郎织女的典故,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因天意而分离的无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慨。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节日的怀念,也有对人世离合的思索,展现了杜甫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诗歌艺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无家对寒食:诗人描述自己在寒食节孤身一人的境况,表现出失落和悲伤。
- 有泪如金波:泪水的闪烁如金色波浪般,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悲痛与感伤。
- 斫却月中桂:用“斫却”这种极端的想象,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清光应更多:希望美好的月光能多一些,反映出诗人对团圆的渴望。
- 仳离放红蕊:离别时花蕊凋零,象征对爱情的失去和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 想像嚬青蛾:青蛾的想象,表达对离别的深邃思考。
- 牛女漫愁思:引入牛郎与织女的典故,表现出对分离的无奈与思念。
- 秋期犹渡河:即使是秋天,牛郎与织女依然要渡河相会,象征着对爱情的执着与坚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泪如金波”,将泪水比作金色波浪,形象生动。
- 拟人:如“牛女漫愁思”,赋予牛郎与织女人类的情感,使其感情更加深切。
- 对仗:整体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寒食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国、亲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伤,结合牛郎织女的典故,进一步深化了人间离合与爱情忠贞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食:象征着节日与团聚,但在此却是孤独的代名词。
- 月光:象征着团圆与思念,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渴望。
- 红蕊:象征着爱情与美好的逝去,寓意深远。
- 青蛾:象征着愁苦的思念,寄托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
- 牛郎织女:代表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与分离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食节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A. 祭祖扫墓
B. 赏月
C. 吃年糕 -
诗中提到的“牛女”指的是哪两位神话人物? A.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B. 牛郎与织女
C. 白蛇与许仙 -
“泪如金波”中的“金波”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眼泪
B. 月光
C. 花瓣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下独酌》 - 李白
- 《秋夕》 -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 《一百五日夜对月》
- 两者都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与孤独,但《静夜思》更侧重于乡愁,而《一百五日夜对月》则结合了对节日的感慨与人间离合的思索。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