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南徐任游茅山有作》
时间: 2025-01-11 11:54: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赴南徐任游茅山有作
作者: 王安石
丹阳太守意如何,
先谒茅卿始下车。
展节事君三黜后,
收心奉道五旬余。
回寻灵药逢芝圃,
欲叩真关借玉书。
不用从人问通塞,
天教吏隐接仙居。
白话文翻译
将要前往南徐任职,想了解丹阳太守的心意如何。
初到这里,首先拜访茅卿。
在经历了三次被贬后,我愿意安静下来,心心向道,已经五旬多了。
回想寻访灵药,偶然在芝圃遇见,
想去叩问真理之门,借助玉书。
不需要问他人来了解通达与阻塞,
天意使得官吏隐居,接纳了仙人居住。
注释
- 丹阳太守:指地方官员,丹阳为地名。
- 茅卿:指道教名士,可能指茅山的道士。
- 展节:指官职,展现节操。
- 三黜后:经历三次贬职之后。
- 五旬余:五十天以上,表示时间的久远。
- 灵药:指道教中求取的长生不老药。
- 芝圃:传说中的灵芝生长之地。
- 真关:真理之门,象征对道的理解与追求。
- 玉书:传说中的天书,象征智慧和知识。
- 通塞:指通达与阻塞。
- 吏隐:指官员隐居,脱离世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曾任宰相。他以推行新法而闻名,主张改革政治,促进经济发展。其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将赴南徐任职之际,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对道教的向往,反映了他在官场经历中的感悟与思考。
诗歌鉴赏
《将赴南徐任游茅山有作》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表达了王安石对道教的向往和对世俗官场的淡然态度。诗中开篇便以“丹阳太守意如何”引入,既是一种对官职的询问,也展现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接着提到“先谒茅卿”,表明他在新任职务前的礼节和对道教文化的尊重。
“展节事君三黜后,收心奉道五旬余”,通过时间的推移,表现了他在经历了权力的起伏后,选择了内心的宁静与对道的追求。这一过程从“事君”到“奉道”的转变,反映了王安石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与选择。
“回寻灵药逢芝圃”,象征着他对长生不老、追求真理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和超脱世俗的渴望。而“欲叩真关借玉书”则揭示了他追求智慧与真理的决心,表达出一种求知的执着。
最后两句“不用从人问通塞,天教吏隐接仙居”,展现了他对世俗官场的无奈与超然,表现出一种对人际关系和权利游戏的厌倦,强调了对于道教隐居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哲思,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与文人的双重身份,既有对世俗的理智思考,也有对道教文化的深切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丹阳太守意如何:询问丹阳太守的心意,体现了对官场关系的关注。
- 先谒茅卿始下车:来到茅山后,首先拜访道教名士,表现出对道教的敬重。
- 展节事君三黜后:经历了三次贬职后,表明对官场的失落与无奈。
- 收心奉道五旬余:选择心向道教,已持续五旬多天,表现出内心的宁静。
- 回寻灵药逢芝圃:回忆寻访灵药,象征对长生与真理的追求。
- 欲叩真关借玉书:想要叩问真理之门,象征寻求智慧。
- 不用从人问通塞:不需要他人来询问事情的真相。
- 天教吏隐接仙居:天意使得官吏隐居,象征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灵药”与“芝圃”,象征着对理想与真理的追求。
- 对仗:如“通塞”与“隐居”,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 象征:通过“玉书”,象征着智慧和真理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道教文化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反思。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总结,表达了一种对世俗权利的厌倦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阳:象征地方官职与权力。
- 茅卿:道教的代表,象征着超脱与智慧。
- 灵药:象征长生与追求真理的渴望。
- 芝圃:神秘与灵异的场所,象征理想的寻求。
- 玉书:象征智慧与知识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茅卿”指的是?
- A. 一位历史人物
- B. 一位道教名士
- C. 一位政治家
- D. 一位文学家
-
诗中“灵药”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财富
- B. 长生与真理
- C. 权力
- D. 爱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陶渊明:两人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王安石更侧重于对道教的探求,而陶渊明则体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王安石与李白:王安石的诗更具哲理性和社会性,而李白则常展现个性的豪放与浪漫。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