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时间: 2025-01-11 11:54:17

自断此生休问天,生得胡儿拟弃捐。

一始扶床一初坐,抱携抚视皆可怜。

宁知远使问名姓,引袖拭泪悲且庆。

悲莫悲于生别离,悲在君家留二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断此生休问天,
生得胡儿拟弃捐。
一始扶床一初坐,
抱携抚视皆可怜。
宁知远使问名姓,
引袖拭泪悲且庆。
悲莫悲于生别离,
悲在君家留二儿。

白话文翻译:

我自愿断绝这生,不再向天询问什么。
生下的胡儿我本想抛弃不管。
一开始是我扶着床,他刚开始坐着,
我抱着他、抚摸着他,都是令人怜惜的模样。
哪知远方的使者来问他的名字、姓氏,
我只能用袖子擦眼泪,悲伤又感到庆幸。
悲伤莫过于生离死别,
更悲的是在你家留下两个孩子。

注释:

  • 胡儿:指胡人或胡族的孩子,可能暗指北方少数民族。
  • 断此生:自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 扶床:指在床边帮助小孩坐下。
  • 引袖拭泪:用衣袖擦拭眼泪,表现出悲伤的情感。
  • 生别离:生死的分离,常用于表达对离别的悲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政治才能著称,尤其以“变法”而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王安石经历了个人生活的重大变故后所作,反映了他对生命、亲情以及离别的深刻思考。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诗中情感真挚,触动人心。

诗歌鉴赏: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中的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诗人通过对胡儿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对亲情的珍惜。诗的开头即以“自断此生”开篇,表明了诗人对生命的绝望,仿佛在说自己已经无法再向命运求问。接着,诗人以胡儿为中心,展现了他对这个生命的怜爱与无奈。“抱携抚视皆可怜”,传达出对孩子的深厚情感,体现出一种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在“宁知远使问名姓”中,诗人表现出对即将离别的无奈和悲伤,尽管有悲伤,却又因为孩子的出生而感到庆幸,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整首诗显得更加深沉。结尾的“悲莫悲于生别离,悲在君家留二儿”更是将离别之痛推向高潮,在感叹人生无常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担忧,显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度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命运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断此生休问天:表示诗人放弃对人生的追问,暗示对命运的无奈。
  2. 生得胡儿拟弃捐:表达诗人对自己孩子的无奈与放弃。
  3. 一始扶床一初坐:描绘孩子成长的瞬间,表现出亲密的母子关系。
  4. 抱携抚视皆可怜:强调母亲对孩子的爱与怜惜。
  5. 宁知远使问名姓:暗指外界对孩子身份的询问,增加了离别的沉重感。
  6. 引袖拭泪悲且庆:在悲伤中又感到庆幸,表现复杂情感。
  7. 悲莫悲于生别离:强调生离死别的悲痛。
  8. 悲在君家留二儿:表达对留在他人家庭中孩子未来的担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通过对胡儿的描述,赋予其情感和生命力,表现出深厚的母爱。
  • 比喻:用“生别离”来比喻生命的无常和亲情的脆弱。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生命的无常和亲情的珍贵展开,表现出对生离死别的深切感伤,以及对亲人和孩子未来的担忧。

意象分析:

  • 胡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亲情的牵绊。
  • :代表着生命的起点与温暖的家庭环境。
  • :象征着悲伤与离别,体现了人情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胡儿的情感?

    • A. 通过对胡儿的外貌描写
    • B. 通过对胡儿生活的回忆
    • C. 通过对胡儿的成长瞬间描写
    • D. 通过对胡儿的未来的想象
  2. 诗中提到“悲莫悲于生别离”,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生活的满足
    • B. 对离别的深切痛苦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家庭的喜爱
  3. 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

    • A. 夸张
    • B. 比喻和拟人
    • C. 排比
    • D. 对比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比较王安石与李白在表达离别情感时的不同,王安石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李白则展现出一种豪放与洒脱。王安石的诗情感更为沉重,李白的则更显洒脱与豁达。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