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长宁僧首》

时间: 2025-01-11 14:23:08

秀骨厖冒倦往还,自然清誉落人间。

闲中用意归诗笔,静外安身比太山。

欲倩野云朝送客,更邀江月夜临关。

嗟予踪迹飘尘土,一对孤峰几厚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长宁僧首
王安石

秀骨厖冒倦往还,自然清誉落人间。
闲中用意归诗笔,静外安身比太山。
欲倩野云朝送客,更邀江月夜临关。
嗟予踪迹飘尘土,一对孤峰几厚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那位长宁的僧人,身上有着高雅的气质,虽历经疲惫,仍然保持着自然而然的声誉。闲暇之时,我将心思倾注于诗歌,静谧的外在环境让我感到比泰山还要安宁。想请野云送我离开时的清晨,夜晚再请江月陪伴我归途。唉,我的行踪如同漂浮的尘土,孤独的身影如同那高耸的山峰,竟是如此不羁。

注释:

  • 秀骨:指高雅的气质和风范。
  • 倦往还:疲惫地来来往往。
  • 清誉:清白的名声。
  • 闲中用意:在闲暇时用心。
  • 安身比太山:在宁静中安身,心境如泰山般稳重。
  • :请。
  • 野云:野外的云彩。
  • 临关:到达关口,离开之意。
  • 踪迹飘尘土:行踪如同尘土般漂浮不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振兴国家,致力于经济和政治的改革。王安石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体现出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长宁寺为一位僧人所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寺庙是文人交往、抒发情感的重要场所。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对僧人高雅品格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赠长宁僧首》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通过“秀骨厖冒倦往还”描绘了长宁僧首的高雅气质,表现出他在世俗纷扰中依然保持的清誉。接着,诗人将自己的思绪寄托在诗歌创作上,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对离别的期待与情感,野云和江月的意象交织出一种孤独而又美好的情怀。最后的“嗟予踪迹飘尘土,一对孤峰几厚颜”则显露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虽然身处世间的尘土中,但他希望能像孤峰般坚韧不拔,保持自己的独立与清高。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王安石内心对人生、孤独和理想的思考,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充分体现了其文学艺术的深度与广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秀骨厖冒倦往还:通过“秀骨”突显了僧人的高洁品格,而“倦往还”则反映了他经历的世俗疲惫。
  2. 自然清誉落人间:强调了僧人名声的自然而然,表明其人格魅力。
  3. 闲中用意归诗笔:说明诗人将注意力转向诗歌创作,表达其内心的宁静。
  4. 静外安身比太山:描绘了诗人在宁静环境中的安宁感受。
  5. 欲倩野云朝送客:表达了诗人希望借助自然的力量来送别。
  6. 更邀江月夜临关:在夜晚希望有江月相伴,显现出孤独的情绪。
  7. 嗟予踪迹飘尘土:感叹自己的行踪如尘土般漂浮不定。
  8. 一对孤峰几厚颜:用孤峰比喻自己的坚韧与不屈,反映出一种自我价值的坚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与“孤峰”相提并论,强调独立与坚韧。
  • 拟人:将“云”和“月”赋予了人性,象征友好与陪伴。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工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高洁人格的赞美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孤独和理想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秀骨:象征高洁和独特的个性。
  • 野云:象征自由与自然的美好。
  • 江月:象征孤独中的陪伴与思绪的寄托。
  • 孤峰: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的《赠长宁僧首》主要是赞美哪种品质? A. 权力
    B. 高雅
    C. 财富
    D. 知识

  2. “欲倩野云朝送客”中的“倩”是什么意思? A. 归
    B. 请
    C. 送
    D. 伴

  3. 诗中提到的“孤峰”象征着什么? A. 寂寞
    B. 自然
    C. 坚韧
    D. 美丽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庐山谣》李白
  •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甫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与王安石的《赠长宁僧首》均表达了对孤独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但李白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王安石则通过对僧人的赞美,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