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不可见,林端但余黄,
杖藜思平野,俛仰畏无光。
栗栗涧谷风,吹我衣与裳。
娟娟空山月,照我冠上霜。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阳光看不见了,树林的边缘只剩下黄色的树叶。
我手杖拄着,思念那辽阔的平原,低头仰望,害怕没有光亮。
微微的山涧风,吹动着我的衣服和裙子。
明亮的空山月光,照在我头上的霜上。
注释
- 不可见:看不见,隐喻秋日的阳光已经消失。
- 杖藜:手杖,通常用来支撑身体,象征作者的孤独与无助。
- 涧谷风:山涧的风,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娟娟:明亮而细腻的样子,形容月光。
- 冠上霜:指头上的霜,表现出寒冷的气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主张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作品风格多样,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秋天,反映了作者在自然景色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惆怅。诗中通过描绘秋日的萧瑟和内心的思考,表现出对生命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日不可见》以清冷的秋日景象引入,给人以孤独的感觉。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思索与感伤。开篇提到“秋日不可见”,直接点明了秋季的萧瑟和失落。这种失落不仅是在自然环境的变化中,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流露。诗人以“杖藜思平野”表现出自己行走中的孤独,手杖不仅是身体的支撑,更象征着内心的脆弱和对广阔天地的渴望。
“栗栗涧谷风,吹我衣与裳”,生动地描绘了风的轻拂,暗示了秋季的寒冷,增添了诗的凄凉感。最后一句“娟娟空山月,照我冠上霜”则通过月光照在头上的霜,传达出一种无奈和孤独的美感。整首诗在情感上是沉静的,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日不可见”说明秋天的光辉已随时间消逝。
- “林端但余黄”强调了秋天的景象,树木的黄叶象征着生命的衰退。
- “杖藜思平野”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与对广阔天地的向往。
- “俛仰畏无光”反映了作者对前路的迷茫和对光明的渴求。
- “栗栗涧谷风”描绘了自然的清冷。
- “吹我衣与裳”则表达了自然对人的轻柔影响。
- “娟娟空山月”传达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 “照我冠上霜”则寓意着寒冷的孤独。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拟人手法,如“涧谷风”似乎在与人亲切交谈。
- 对仗工整,如“俛仰畏无光”与“吹我衣与裳”。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生命的无常与个人的孤独,借助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 黄叶:象征着衰老和生命的无常。
- 风:代表着季节的变化和无情的自然法则。
- 月光:象征着孤独与寒冷,却也具有一种美感。
- 霜:象征着寒冷的现实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秋日不可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 A. 秋天阳光明媚
- B. 秋天阳光消失
- C. 秋天温暖如春
-
“杖藜思平野”中的“杖藜”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手杖
- C. 一种工具
-
诗中“娟娟空山月”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 A. 复杂
- B. 清幽
- C. 喧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秋日不可见》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涉及了孤独与思乡的主题,但王安石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感受,而李白则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