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得深字韵)》

时间: 2025-01-25 23:30:22

醉酒扬雄宅,升堂子贱琴。

不堪垂老鬓,还对欲分襟。

天地西江远,星辰北斗深。

乌台俯麟阁,长夏白头吟。

意思解释

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得深字韵)

原文展示

醉酒扬雄宅,升堂子贱琴。
不堪垂老鬓,还对欲分襟。
天地西江远,星辰北斗深。
乌台俯麟阁,长夏白头吟。

白话文翻译

在扬雄的宅邸里喝醉了酒,登上堂屋弹奏那把廉价的琴。
不忍心看到白发渐生,还要面对即将分离的愁苦。
天地之间西江遥远,星辰和北斗在夜空中深邃而辉煌。
乌台俯瞰着麟阁,漫长的夏日里我在吟诵着白头的悲歌。

注释

字词注释

  • 醉酒:指喝醉了酒,表现出一种放松和洒脱的状态。
  • 扬雄:指扬雄,汉代著名的文学家。
  • 贱琴:廉价的琴,意指并不华丽或珍贵的乐器。
  • 不堪:无法忍受、受不了。
  • 垂老鬓:指头发渐白,体现了年老的状态。
  • 欲分襟:将要分别,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 乌台麟阁:地名,象征了高处的景致与思绪。

典故解析

  • 扬雄:扬雄是汉代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 白头吟:古时常以白头象征老年,吟唱白头吟则表达了对年华易逝的感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风以沉郁顿挫、情感真挚著称,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杜甫晚年,时值战乱频繁,国破家亡,诗人常常寄情于自然,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的苦痛。诗中提到的“醉酒”与“别离”正是他在动荡岁月中寻求片刻宁静与内心孤独的写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酒、琴、自然和友人的描绘,展现了杜甫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开头以“醉酒”引入,既显示了诗人放松的状态,也暗含了其内心的忧愁。接着提到“贱琴”,不仅反映了生活的贫困,也暗示了他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随着诗意的深入,不堪的老态与即将分离的痛苦交织,让人感受到岁月无情的流逝。

“天地西江远,星辰北斗深”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辽阔而苍凉的氛围。诗人在此不仅仅是在描绘风景,更是在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最后以“长夏白头吟”结束,全诗在一种悲凉之中,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醉酒扬雄宅:在扬雄的家中,诗人因酒而醉,表现出一种放松的状态。
  2. 升堂子贱琴:登上堂屋,弹奏着那把便宜的琴,象征着对生活艺术的坚持。
  3. 不堪垂老鬓:已不再年轻,白发渐生,内心难以承受老去的现实。
  4. 还对欲分襟:面对即将分别的愁苦,情感更加深厚。
  5. 天地西江远:天地辽阔,西江的遥远,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6. 星辰北斗深:夜空中的星辰和北斗,象征着深邃与孤独。
  7. 乌台俯麟阁:高处俯瞰,象征着对人生的反思与感慨。
  8. 长夏白头吟:漫长的夏日里,吟唱着关于白头的悲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长夏,象征着生命的漫长和变化。
  • 对仗:如“天地西江远,星辰北斗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色彩,使诗意更加丰富。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离别、人生老去的感慨,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人在轻松的酒意中流露出深沉的情感,使整首诗兼具了欢愉与忧伤的对比,表现了杜甫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放松与逃避,也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 :代表艺术与情感的寄托,虽贱但充满情怀。
  • 西江:象征遥远的友谊和思念。
  • 星辰:象征深邃与孤独,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白头:象征年老与时间的流逝,唤起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醉酒”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愁
    • C. 两者都有
  2. “贱琴”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贫穷
    • B. 对艺术的热爱
    • C. 以上都是
  3. 诗中提到的“白头吟”主要反映了什么主题?

    • A. 对友谊的珍视
    •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C. 以上都是

答案

  1. C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 《登高》:反映了杜甫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时光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描绘醉酒情景,但更强调享乐与豪放的个性,与杜甫在忧愁中的思考形成鲜明对比。
  • 王维《送别》:同样表现离别的情感,但更加柔和和清新,与杜甫的沉重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诗集》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