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白话文翻译:
夜色渐深,山间小径变得模糊,高阁旁的水门静谧无声。
薄薄的云彩在山岩间停留,孤独的明月在浪涛中翻滚。
鹳和鹤在空中静静地飞翔,豺狼在一旁得食喧闹。
我辗转难眠,忧虑着战乱与征伐,感到自己无力改变这动荡的世界。
注释:
- 暝色:夜色,指天色已晚的样子。
- 高斋:指高处的书房或居所。
- 水门:水边的门,可能指通往水边的小道或入口。
- 薄云:薄薄的云层。
- 孤月:孤独的月亮,指明亮的月光。
- 浪:波浪,这里指江水的波涛。
- 鹳鹤:鹳和鹤,通常象征着吉祥与安宁。
- 豺狼:这里象征着危险与侵略,代表战乱中的凶险。
- 不眠:指无法入睡,因忧虑而辗转反侧。
典故解析:
在唐代,杜甫的诗常常借景抒情,表达个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在此诗中,描绘了宁静的夜晚与内心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以悲悯之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在战乱中经历了诸多苦难,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个人无力改变的痛苦。
诗歌鉴赏:
《宿江边阁》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与对社会时局的关注。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昏暗的天空和高处的斋房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安静的画面。然而,这种宁静的外表与诗人内心的焦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接下来的描写中,薄云和孤月营造了一种孤独与清冷的氛围,令人联想到诗人孤独的心境。
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杜甫用鹳鹤的飞翔与豺狼的得食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着宁静与安详,后者则代表着战乱与危险。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也反映了战乱带来的无奈与恐惧。最后一句“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无助与忧虑,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深感忧心,却又无能为力。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纠结,令人思考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命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暝色延山径:夜色渐渐延伸至山间小径,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景象。
- 高斋次水门:高处的书房靠近水边,暗示诗人的身处之地的宁静。
- 薄云岩际宿:薄云在山岩之间停留,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孤月浪中翻:孤独的月亮在波浪中翻滚,象征着孤独与动荡。
- 鹳鹤追飞静:鹳和鹤在空中静静飞翔,代表宁静的自然。
- 豺狼得食喧:豺狼的叫声象征着危机与动乱。
- 不眠忧战伐:诗人因忧虑战乱而无法入睡,内心的焦虑显露无遗。
- 无力正乾坤:感到自己无法改变现状,表达了无奈之情。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鹳鹤与豺狼的对比,突出宁静与动乱的冲突。
- 意象:月亮、云彩、豺狼等意象,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将浪涛与孤月进行拟人化处理,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与抒发内心感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忧虑,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孤独。
意象分析:
- 夜色:象征着宁静与神秘,也暗示着不安与恐惧。
- 高斋:代表知识与智慧,是诗人自我反思的空间。
- 孤月:象征着孤独,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
- 鹳鹤:象征吉祥与安宁,代表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豺狼:象征危险与侵略,暗示社会动荡与战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高斋”指的是什么? A. 高处的书房
B. 山间的房子
C. 水边的小屋
D. 古代的寺庙 -
“不眠忧战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安静
B. 喜悦
C. 无奈与忧虑
D. 愤怒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在描写自然景色时的风格差异,杜甫侧重于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而李白则更多展现豪放与洒脱。两者的诗作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