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悄悄登山临水兴,
纷纷泛菊佩萸人。
不须吹落簪花帽,
但愿常存漉酒巾。
白话文翻译:
我悄悄地登上山,临近水边兴致盎然,
纷纷的菊花与佩萸飘荡着游人。
不必在意头上的花簪和帽子是否会被吹落,
只希望能常常保持一条酒巾在手。
注释:
字词注释:
- 悄悄:形容声音小,行为轻,表示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
- 临水:靠近水边,表达了一种亲近自然的情感。
- 兴:兴致,情趣。
- 纷纷:形容数量多,散乱而美丽的样子。
- 泛:泛舟,漂流的意思,给人一种悠闲的感觉。
- 佩萸:佩带的香草,萸是古代用来避邪的植物。
- 簪花帽:古代女性的装饰,象征着美丽与优雅。
- 漉酒巾:用来过滤酒的布巾,象征着饮酒的乐趣。
典故解析:
- 菊花: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长寿和坚韧,尤其在重阳节时,人们会饮菊花酒以庆祝。
- 佩萸:古代在重阳节佩戴萸草,寓意辟邪和长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摰,宋代诗人,字子和,号阮亭,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但其作品多以清新自然、描绘山水为主,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大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重阳节,诗人登山赏菊,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向往,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轻松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登山赏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首句“悄悄登山临水兴”通过“悄悄”二字,渲染了诗人心境的宁静与悠闲,仿佛他与自然融为一体。接下来的“纷纷泛菊佩萸人”,则将他与其他游人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菊花的盛开与佩萸的飘荡,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诗的后两句则转向对生活的哲思。“不须吹落簪花帽”,表现出诗人的淡泊与洒脱,他不在乎外在的装饰与世俗的眼光,而是追求内心的自在与快乐。最后一句“但愿常存漉酒巾”则道出了诗人对生活情趣的渴望,他希望生活中能有更多的美好时光,常常与友人共饮畅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生活态度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热爱,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乐观向上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悄悄登山临水兴:诗人轻声踏上山,靠近水边,心情愉悦,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
- 纷纷泛菊佩萸人:描绘人们在菊花与佩萸之间游荡,生动展现出节日的热闹与生命的活力。
- 不须吹落簪花帽:表达诗人对外在装饰的无所谓,强调内心的淡泊。
- 但愿常存漉酒巾:寄托了对生活乐趣的渴望,愿意常常与友人畅饮。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尾两句形成对仗,强调诗人的洒脱与追求。
- 比喻:菊花、萸草象征着长寿与高洁,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 拟人:通过描绘游人的行为,赋予自然以生动的生命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享受,强调一种淡泊、洒脱的生活态度,传达了在喧嚣世界中寻求内心宁静的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的安宁与美好,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菊花与萸草:分别象征着长寿与高洁,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
- 酒巾: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愉悦,代表着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悄悄”一词的意思是: A. 大声
B. 悄然
C. 快速
D. 轻松 -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享受
C. 对金钱的追求
D. 对战争的反思 -
“不须吹落簪花帽”这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注重外表
B. 追求内心的自在
C. 对世俗的迎合
D. 追求名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与王维《山居秋暝》相比,刘摰的诗歌更具生活气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王维则更多地体现出孤独与思考的哲学。两者在主题上虽有差异,但均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赞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刘摰诗集及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