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论心晚,相看慰乱离。
丹成俄已化,璧碎尚无缁。
禾黍西原梦,川原落日悲。
斯文今已矣,来世以为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远距离的思念中感到晚来的心情,相互之间的眼神交会为彼此的离别带来些许慰藉。心中美好的愿望已如丹青般瞬间消逝,珍贵的璧玉也已破碎,世间的纷扰依旧无解。梦中常在西原的禾田与黍地,眼前却只剩下落日的悲凉。如今的文化和文人已经凋零,我期盼来世再相聚。
注释:
- 万里:形容距离遥远。
- 论心:谈心,交流感情。
- 丹成:指美好事物的成就,如同丹青的画作。
- 璧碎:比喻珍贵的事物或美好的愿望已破灭。
- 禾黍:指农作物,象征着乡土与生活。
- 斯文今已矣:指现在的文人和文化已经消逝。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璧”象征着美好与珍贵,常用于比喻美德或理想的破灭。
- “斯文”指的是文人和文化,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文化衰败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希夷,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和爱国诗人。他的诗词以豪情壮志和深厚的爱国情怀著称,体现了士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期间,正值国破家亡、战乱不断之时,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友人的思念,深刻反映了他的爱国情操及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又呈中斋》是一首充满忧伤与思索的诗作,诗人以“万里论心晚”开篇,直接点出距离的遥远和思念的深切。通过“相看慰乱离”,展现出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虽身处异地,但彼此的心灵仍然相通。
接下来的“丹成俄已化,璧碎尚无缁”,则用丹青与璧玉的比喻,表达了美好愿望的瞬息万变与珍贵事物的破碎,暗含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感慨。接着“禾黍西原梦,川原落日悲”,描绘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叹,禾黍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落日则寓意着衰败与失落。
最后一句“斯文今已矣,来世以为期”更是道出诗人对未来的期盼与对当下文化衰败的惋惜,表明了他对文人精神的坚守与盼望。整首诗感情真挚,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有对国家、文化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文天祥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深厚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论心晚:距离遥远,心灵的交流显得迟缓。
- 相看慰乱离:彼此的目光交汇,稍微安慰了离别的痛苦。
- 丹成俄已化:美好的愿景突然化为泡影,表达失落感。
- 璧碎尚无缁:珍贵的东西已破碎,世间依然纷扰不已。
- 禾黍西原梦:梦境中有对故乡农业的怀念。
- 川原落日悲:落日的悲凉映射现实的凄凉。
- 斯文今已矣:文人文化已不复存在。
- 来世以为期:希望在来世与友人再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理想与美好比作丹青与璧玉,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如“禾黍西原梦,川原落日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念与文化的衰落展开,充满了对美好愿望破灭的惋惜和对未来重聚的渴望,展现了作者在乱世中的忧国情怀。
意象分析:
- 万里:象征距离与思念。
- 丹成:象征理想与希望。
- 璧碎:象征失落与破灭。
- 禾黍:象征乡土与生活的美好。
- 落日:象征凋零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里”指的是: A. 距离遥远
B. 旅行的长途
C. 朋友的拜访
D. 心情的忧郁 -
“丹成俄已化”中的“丹”象征: A. 美好愿望
B. 现实生活
C. 战争
D. 友情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 A. 对当下的绝望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友情的珍惜
D. 对文化的蔑视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文天祥《又呈中斋》与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者均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陆游更倾向于直接的爱国情怀,而文天祥则更具哲理性和忧伤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文天祥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