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高沙》

时间: 2025-01-11 05:02:38

城子河边委乱尸,河阴血肉更稀微。

太行南北燕山外,多少游魂逐马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发高沙
文天祥 〔宋代〕
城子河边委乱尸,
河阴血肉更稀微。
太行南北燕山外,
多少游魂逐马蹄。

白话文翻译

在城子河边,尸体横陈,
河底的血肉更加稀少。
太行山的南北和燕山之外,
有多少游荡的灵魂追逐着马蹄。

注释

字词注释

  • 城子河:地名,指某一河流或地方。
  • 委乱尸:意指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
  • 河阴:指河的底部或阴暗处。
  • 稀微:稀少,微薄。
  • 太行:太行山脉,位于中国北方。
  • 燕山:指燕山山脉,位于北京和河北交界处。
  • 游魂:游荡的灵魂,指死去的人。
  • 逐马蹄:追逐马的蹄声,象征着一种无尽的追随。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游魂逐马蹄”可以理解为亡灵追随战马的意象,暗示战争的残酷以及战士们对生死的思考。这一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常用于表达对亡者的哀悼与对战争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子华,号山涛,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抗击元朝入侵的英雄,因其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对宋朝的忠诚而被后世所推崇。文天祥的诗歌风格豪放,常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发高沙》创作于南宋末年,正值元朝侵占南宋的历史时期。文天祥在抵抗元军的过程中,亲历了无数战斗与牺牲,这首诗正是对战争惨烈场景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对逝去灵魂的哀悼。

诗歌鉴赏

《发高沙》是一首充满悲壮情怀的诗,生动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与无情。诗的开头“城子河边委乱尸”,直截了当地将读者带入一个令人心痛的战场,尸体横陈的景象令人不禁感到寒意。接着“河阴血肉更稀微”,进一步突出了战争带来的惨痛结果,鲜血与肉体的稀薄,象征着战争带来的生命消逝和人性之脆弱。

而“太行南北燕山外”,则将视野扩展,提醒人们战争的波及范围之广,几乎没有地方可以幸免。最后一句“多少游魂逐马蹄”,不仅表现出亡者对生的渴望与追随,也反映出文天祥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在这场浩劫中,多少生命被无情地卷走,多少灵魂在历史的洪流中迷失。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而有力,情感深沉,既有对生命的悲悯,也有对历史的反思,让人深感战争的无情与人性的脆弱。文天祥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将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了中华诗词中不朽的经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城子河边委乱尸:描绘出尸体遍布的可怕场景,直接反映出战争的残酷。
  2. 河阴血肉更稀微:血肉的稀少暗示着生命的消逝和战争的惨烈。
  3. 太行南北燕山外:拓展了诗歌的空间感,显示出战争对国家的毁灭性影响。
  4. 多少游魂逐马蹄:游魂的意象带有一种凄凉,表现亡者的无奈与悲惨命运。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使整首诗在韵律上更加和谐。
  • 意象:运用“尸”“血肉”“游魂”等意象,营造出战争的悲惨气氛。
  • 象征:马蹄象征着战争的进攻与无情,游魂则是对逝者的哀悼。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与对战争的深刻批判,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警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死亡与悲剧,表现战争的残酷。
  • 血肉:生命的象征,强调战争对人性的侵害。
  • 游魂:亡灵的象征,表现对逝去生命的哀悼。
  • 马蹄:战争的象征,暗示着无情的进攻与破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游魂逐马蹄”意指什么?
    A. 追逐马的灵魂
    B. 亡者的灵魂
    C. 战马的奔跑

  2. 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哀伤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现对逝去的思念和家国情怀。
  • 《春望》(杜甫):描绘战争带来的国破家亡之痛。

诗词对比

  • 《发高沙》《春望》:两首诗都描写了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但《发高沙》更侧重于亡灵的哀悼,而《春望》则更强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文天祥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些书目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天祥的诗歌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