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凄凄切切》

时间: 2025-01-10 22:39:54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白话文翻译:

凄凉而悲切,凄惨的菊花节。
梦中砧声仿佛还未停歇,
更何况那悲鸣的蟋蟀。
尘世间的燕子在空楼中徘徊,
残留的弦索被抛在床头。
同样的晓风和残月,如今却增添了愁绪。

注释:

  • 凄凄切切:形容悲伤的样子,语气中带有哀怨。
  • 惨淡:形容凄凉、暗淡,通常用来形容景色或情绪。
  • 黄花节:指的是重阳节,古代常以菊花来象征长寿和悲伤。
  • 砧声:砧板敲击声,通常用来指代家务的忙碌。
  • :蟋蟀,常用来象征秋天的悲凉。
  • 尘生:形容世俗生活的纷扰。
  • 空楼:指空荡荡的楼房,象征孤独。
  • 弦索:指的是乐器的弦,象征音乐和情感的寄托。
  • 晓风残月:清晨的风和残留的月亮,通常用来营造忧伤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70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人,清代著名词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才华横溢,擅长诗词,尤其是词作。纳兰的词多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是对生活和爱情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清平乐·凄凄切切》是纳兰性德在经历个人悲伤、离别之时所作,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孤独的深切感受。在清代,社会变革与人们情感的矛盾使得诗人常常陷入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菊花节为背景,结合个人的悲思,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受。开篇的“凄凄切切”即将情感的基调定为悲伤和忧愁。黄花节的惨淡不仅是对节日的描绘,更是作者内心孤寂的映射。接下来的“梦里砧声浑未歇”则引入了家庭生活的日常,却因梦境的昙花一现而显得更加虚幻和无奈。

“尘生燕子空楼”的描写则深化了这种孤独感,燕子的存在与空楼的对比,象征着人们在繁华背后的孤独与失落。而“抛残弦索床头”不仅展现了乐器的废弃与失去的美好,也隐喻着情感的断裂与失落。最后一句“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则将全诗的情绪推向高潮,晓风和残月的意象在此处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忧愁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整体而言,这首词以优美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成功传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过往的怀念,展现了纳兰性德作为诗人的独特风格和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诗人用“凄凄切切”开篇,直接传达出一种忧伤的情绪,黄花节的惨淡则反映了节日的冷清与作者内心的孤寂。

  2. 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梦中的砧声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忙碌,而未歇则暗示着思念的纠缠;“更乱蛩悲咽”则进一步加深了悲凉的氛围。

  3.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
    燕子的出现使得空楼更显孤独,抛弃的“弦索”则象征着对往昔美好情感的遗忘与无奈。

  4.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自然的景象与心境结合,晓风和残月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内心愁苦的写照,强调了情感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晓风残月”比喻了清晨的孤独与凄凉。
  • 拟人:如“砧声浑未歇”,将声音赋予了情感的生命。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保持了整齐的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时光流逝的无奈,情感基调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花:象征着长寿与秋天的凄美。
  • 砧声:代表着日常生活的琐碎与纯真的回忆。
  • 燕子:象征着归属与离别的情感。
  • 弦索:寄托了对音乐和美好情感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花节”指的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端午节
    D. 春节

  2. “梦里砧声浑未歇”中的“砧声”指的是什么? A. 风声
    B. 水声
    C. 砧板敲击声
    D. 雨声

  3. 诗中的“晓风残月”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忧伤
    C. 平静
    D. 激动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昔情感的追忆和对生活的感慨。
  • 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夜的描写,表达对亲人思念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纳兰性德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现出对生活和爱情的细腻观察,前者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孤独与失落,而后者则是对爱情的深刻思考与怀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词人传记》
  • 《纳兰性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