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
摘花销恨旧风流。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
两眉何处月如钩?
白话文翻译
雨停了,梧桐树上的泪水刚刚收敛,我不禁回想往昔的种种。
摘下花来,试图消解心中的旧恨与风流情事。
帘外碧桃的影子映在窗前,昔日的人儿已不再,
只留下那苍苔小径中残留的足迹。
我的眉头何处可寻,那轮月亮仿佛钩状般挂在天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雨歇:雨停了。
- 梧桐泪:指梧桐树上因雨水而滴落的水珠,象征离别与伤感。
- 遣怀:舒展心情,抒发情感。
- 碧桃:指盛开的桃花,象征美好与青春。
- 屧痕:鞋印,留下的痕迹。
- 苍藓:指生长在地面上的青苔,象征时间的流逝。
- 月如钩:比喻月亮的形状如钩子,形容月夜的宁静与孤独。
典故解析:
- 碧桃:古代诗词中常用以象征美丽的女子或美好的爱情。
- 月如钩:出自《诗经》,形容月亮的弯曲形态,常用来表达思念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著名词人、诗人,生于满族贵族家庭,才华横溢,尤其以词作见长。他的作品情感细腻,语言优美,常表达对人生、爱情的感慨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创作于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中,反映了他对逝去爱情的怀念,表达了对往昔情感的追忆与无奈,正值清代盛世,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但个人的内心世界仍然充满了孤独与思索。
诗歌鉴赏
纳兰性德的《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词作。开篇“雨歇梧桐泪乍收”,用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雨后静谧的环境,梧桐树上的水珠如泪般滴落,暗示着词人内心的愁苦与怀念。接着“遣怀翻自忆从头”,词人以此句引入了往昔的回忆,展现出无尽的思绪与对旧情的追忆。
“摘花销恨旧风流”意在通过摘花这一行为来释怀过往的情感,但显然这种尝试并未能真正消解心头的恨意,反而更显得心中情感的复杂与缠绵。后面的“帘影碧桃人已去”,则通过窗帘影子与碧桃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孤独的氛围,仿佛那曾经的美好已不复存在。
最后两句“屧痕苍藓径空留。两眉何处月如钩?”通过鞋痕与月亮的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心灵的失落,月亮的形状如钩,象征着思念与惆怅。整首词运用细腻的情感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过往的深切怀念以及难以释怀的情感纠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歇梧桐泪乍收:雨停后,梧桐上滴落的水珠如泪,象征着伤感。
- 遣怀翻自忆从头:试图放下心事,却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往昔。
- 摘花销恨旧风流:摘下花来,想消解对旧情的恨意与风流往事。
- 帘影碧桃人已去:窗帘后碧桃的影子,暗示着往日情人的离去。
- 屧痕苍藓径空留:留下的鞋印在青苔小路上,记忆依然,但人已不在。
- 两眉何处月如钩:眉头所处何方,唯有那如钩的月亮映照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梧桐泪比作泪水,表达悲伤情感。
- 拟人:将环境与情感结合,使自然景象更具情感色彩。
- 对仗:如“摘花销恨”与“帘影碧桃”,增强了词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着对往昔爱情的追忆与感慨,表达了作者在面对时光流逝与人事变迁时的无奈与伤感,展现了对美好旧时光的怀念与对失去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梧桐:象征孤独与离别。
- 泪:情感的象征,常与悲伤相连。
- 碧桃:美好与青春的象征。
- 月:孤独与思念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雨歇梧桐泪乍收”中的“泪”指的是什么?
- A. 眼泪
- B. 雨水
- C. 血泪
- D. 其他
-
“帘影碧桃人已去”中的“人”指的是?
- A. 朋友
- B. 爱人
- C. 家人
- D. 其他
-
诗中“屧痕苍藓径空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现在的满足
- D. 对他人的羡慕
答案:
- B. 雨水
- B. 爱人
- B. 对过去的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与纳兰性德的词作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但李清照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纳兰性德则通过环境与意象交融展现内心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纳兰性德全诗词》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为《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美的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