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蛙》
时间: 2025-02-04 15:31: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蛙
汝为公乎,抑私也无端饶舌。
更何故池塘青草,劳劳通夕。
一部鼓吹谁道好,不堪聒耳溪边立。
且出门扶杖复归来,耽吾寂。
新月上,鸣逾急。
骤雨过,声如噎。
叹汝无鱼乐,清非蝉匹。
水草藏身原自稳,身将隐矣何容说。
笑吾侪有口亦如卿,三缄毕。
白话文翻译:
你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还是无端地在这里喋喋不休?
为何在这池塘边的青草中,整夜不停地叫唤?
这段噪音谁能说它好,真令人无法忍受地在溪边聆听。
不如走出门,拄着拐杖再回到家中,享受我的宁静。
新月升起,蛙鸣愈加急促。
骤雨过后,声音如同噎住的喘息。
叹息你没有鱼的乐趣,清澈的水也无法与蝉相提并论。
水草中隐蔽的身形本来就安稳,何必在此多言?
笑我等与你一样也有口,闭口不言。
注释:
- 汝为公乎,抑私也:汝(你)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还是私心作祟。
- 劳劳通夕:整夜不停地叫唤。
- 鼓吹:此处指喧闹的叫声。
- 耽吾寂:沉浸于自己的宁静。
- 新月上:指夜晚,月亮正升起。
- 声如噎:声音像被噎住一样,形容声音急促而难受。
- 何容说:何必多言。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显典故,但其反映了对自然的观察与对生活的感悟,表现了诗人对喧嚣与宁静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永,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其诗歌作品为人所知,风格清新自然,常常关注自然与人性的关系。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表现了诗人对于喧闹与宁静的反思,尤其是对蛙声的控诉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满江红 蛙》通过对蛙声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喧闹生活的不满。诗中开篇即提问,强调了“公”与“私”的对立,暗示蛙鸣的无端与无趣。接着,诗人用“池塘青草”与“通夕”描绘了蛙声的持续与扰人,表达了对这种无意义叫声的厌倦。
后半部分,诗人则通过“新月上,鸣逾急”与“骤雨过,声如噎”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蛙鸣的急促与难以忍受的感觉。最后,诗人自嘲与蛙相似,既有声音却又选择沉默,展现了人类在自然中渺小的哲思。整体上,诗歌通过对蛙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结合了个人内心的宁静和外界的喧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汝为公乎,抑私也:质问蛙声为何如此,隐含对社会喧嚣的反思。
- 更何故池塘青草,劳劳通夕:蛙声在夜间的持续,令诗人困扰。
- 一部鼓吹谁道好:对这种声响的评价,表达出不满。
- 且出门扶杖复归来,耽吾寂:渴望回归宁静的内心世界。
- 新月上,鸣逾急:夜晚的月亮升起,蛙声愈加急促,增添了急迫感。
- 骤雨过,声如噎:自然环境变化带来的声音,比喻急促与压抑。
- 叹汝无鱼乐:感叹蛙声缺乏乐趣。
- 水草藏身原自稳:水草的隐蔽表达了自然的安稳与宁静。
- 笑吾侪有口亦如卿:嘲讽自己与蛙的相似之处,既有声音却选择沉默。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声如噎”比喻声响的急促与压抑。
- 对仗:如“新月上,鸣逾急”与“骤雨过,声如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蛙鸣以情感,使其成为人类情感的反映。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蛙鸣的描绘,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喧嚣的反思与对宁静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蛙声:象征自然的喧嚣与生活的纷扰。
- 新月:象征宁静与内心的渴望。
- 水草:代表自然的安稳与隐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汝为公乎,抑私也”是什么意思?
- A. 你是为公众服务,还是私心作祟?
- B. 你在表达自己的情感。
- C. 你在说谎。
-
诗中提到的“新月”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烦恼。
- B. 内心的宁静与希望。
- C. 自然的喧哗。
-
诗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喧嚣的无奈。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朋友的嘲讽。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by 孟浩然
- 《静夜思》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晓》通过描绘春晨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满江红 蛙》则强调了自然中的喧嚣与人心的宁静,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