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济南赵太常起家大京兆》
时间: 2025-02-04 16:14: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济南赵太常起家大京兆
三辅风烟傍紫清,征书十道及躬耕。
起家杜曲新京兆,入对齐川旧伏生。
箧里残荷留野服,马头斜月引征程。
太常不忘玄都观,重问繁桃醉玉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赵太常前往京兆的情景。诗人以“风烟”形容三辅地区的气象,表达出对故土的留恋;“征书十道”意指书信传递的繁忙,而“躬耕”则表达了对乡土生活的珍视。赵太常在杜曲起家,前往京兆时,诗人感慨万千,提到“齐川”的伏生,表明对历史文化的敬仰。接着,诗中描绘了“箧里残荷”的意象,似乎在暗示曾经的美好已成往事;“马头斜月”则指引着旅途的方向。最后,诗人祝愿赵太常不忘“玄都观”,重问繁桃,似乎在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和祝福。
注释:
- 三辅:古代指的是关中地区的三个郡,主要是长安附近的地区。
- 风烟:形容气候变化或环境的模糊不清。
- 十道:可能指书信传递的路线,表示赵太常即将踏上征途。
- 躬耕:亲自耕作,强调与土地的亲近。
- 杜曲:指杜甫的故乡,暗示诗人对文学的追思。
- 齐川:古代齐国的区域,提到伏生可能指古代的著名学者。
- 玄都观:道教名观,象征着道教文化的传承。
- 繁桃:桃树的繁茂,象征着美好的祝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邢侗,明代诗人,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为主,风格典雅,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送别朋友赵太常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故土的思念,同时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四联的形式,语言简洁而富有意蕴,情感真挚。诗人在开头通过“风烟”来渲染环境,勾勒出一幅模糊而又富有层次的画面,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思乡情怀。接着,诗人提到“征书十道”,展现了传递消息的繁忙,暗示着离别的无奈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在描述赵太常起家时,诗人引用了杜曲和齐川的典故,不仅体现了对友人的尊重,也展示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此处的“旧伏生”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致敬,更是对理想与抱负的寄托。
诗的最后,诗人以“太常不忘玄都观”来表达对道教文化的认同与向往,更是对未来的祝福与期许。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也富含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展现了邢侗作为诗人的深邃思考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辅风烟傍紫清:描绘了三辅地区的自然环境,表达了对故土的留恋。
- 征书十道及躬耕:书信如同繁忙的道路,表现出对乡土生活的珍视。
- 起家杜曲新京兆:提到赵太常在杜曲起家,显示历史背景。
- 入对齐川旧伏生:历史人物的引入,表现文化传承。
- 箧里残荷留野服:暗示曾经的美好已成往事,带有淡淡的忧伤。
- 马头斜月引征程:描绘旅途意象,象征着前行的方向与希望。
- 太常不忘玄都观:对道教文化的认同与祝福。
- 重问繁桃醉玉笙:美好的祝愿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风烟”比喻自然环境,营造氛围。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送别的主题,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故乡的思念,同时融入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 风烟:象征着模糊的记忆与故土的情感。
- 征书:代表着联系、交流和人际关系。
- 残荷:象征着过去的美好与失落。
- 马头斜月:象征着旅途的指引与未来的希望。
- 繁桃:象征着美好的祝愿与丰收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玄都观”代表什么文化? A. 佛教
B. 道教
C. 儒教
答案: B -
“箧里残荷留野服”中的“残荷”象征着什么? A. 新的生机
B. 过去的美好
C. 未来的希望
答案: B -
诗人对赵太常的祝愿主要体现在诗的哪一句? A. 三辅风烟傍紫清
B. 太常不忘玄都观
C. 入对齐川旧伏生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家国情怀,而邢侗的《送济南赵太常起家大京兆》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的结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邢侗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