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

时间: 2025-01-10 23:15:07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青山隐约可见,河水绵延流淌,江南的草木在秋天的尽头依然没有凋谢。此时正值明月高悬的夜晚,二十四座桥映衬在月光之下,诗人心中思念的那位女子究竟在何处教人吹奏箫声呢?

注释:

  • 青山:指远处的山,形容其轮廓隐约可见。
  • 水迢迢:形容水流绵延,遥远而长。
  • 秋尽:秋季结束,时节的变化。
  •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以其秀丽的风光著称。
  • 草未凋:草木虽已是秋季,仍然没有枯萎。
  • 二十四桥:指扬州的二十四座桥,著名的景点。
  • 明月夜:指夜晚的明亮月光。
  • 玉人:指美丽的女子,常用来比喻才貌出众的女性。
  • 教吹箫:教授吹奏箫的技巧。

典故解析:

“二十四桥”是扬州的一处著名景点,古时诗人常在此地吟咏,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这里的“玉人”常常被解读为指代才貌双全的女子,诗人通过她的形象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樽前,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闻名,诗风清新婉约,善于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诗人游历至扬州时,感受到了江南的秋色和人情,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优雅的笔调描绘了江南秋天的迷人景色。起句“青山隐隐水迢迢”描绘出远山和水流的意象,给人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感觉。接着“秋尽江南草未凋”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表现出秋天的尽头,却又在草木的生机中留下了一丝希望。接下来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将视线引向了具体的景点,明月映照下的桥梁,似乎为夜晚增添了几分浪漫与神秘,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而最后一句“玉人何处教吹箫”则以问句的形式,传达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思念,营造出了一种孤独而又迷惘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温柔而又忧伤的秋夜氛围,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离别的感伤。诗中的意象,既有自然环境的描绘,又寄托了对人情的思念,形成了诗歌的深厚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青山隐隐水迢迢:青山和水流一起构成了一幅朦胧的图景,隐隐的山和迢迢的水让人感受到空间的辽阔。
  2. 秋尽江南草未凋:秋天已经结束,但江南的草木依然生机勃勃,表现出江南的独特气候。
  3. 二十四桥明月夜:夜晚的明亮月光照耀着二十四座桥,渲染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4. 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心中思念的女子在何处,营造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玉人”比作美丽的女子,传达出对美的向往。
  • 对仗:如“青山隐隐”和“水迢迢”,形成了和谐的音律感。
  • 问句:最后一句的问句增加了情感的表现力度,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渴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南的秋色与对美好事物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感的寄托,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着遥远与永恒,代表着诗人心中所向往的理想。
  • :流动的水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流逝,表现出诗人对时光的感慨。
  • 明月:象征着孤独与思念,月光照耀下的桥梁更显得清冷而美丽。
  • 玉人: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与情感的寄托,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二十四桥”位于哪个地方?

    • A. 长安
    • B. 扬州
    • C. 洛阳
    • D. 成都
  2. “青山隐隐水迢迢”中的“隐隐”形容的是?

    • A. 颜色
    • B. 形状
    • C. 可见度
    • D. 距离
  3. 诗人心中思念的“玉人”指的是?

    • A. 他的朋友
    • B. 一位美丽的女子
    • C. 他的母亲
    • D. 自然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情感,但杜甫更倾向于表现国家和个人的忧虑,而杜牧则更侧重于个人对美好事物的思念与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杜牧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