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
陆游
齐民本自乐衡门,
水旱那知不自存。
圣主忧勤常旰食,
烦公一一报曾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普通百姓本来就安于自己的生活,水旱灾害他们又怎能知道呢?圣明的君主常常忧心劳苦,甚至连饭都吃得很少,而你却要一一回报给后代,真是令人担忧。
注释
字词注释:
- 齐民:指普通百姓。
- 乐:安于、满足。
- 衡门:指家庭门户,象征普通家庭的生活。
- 水旱:指自然灾害,特别是水灾和干旱。
- 圣主:指明君、贤明的君主。
- 忧勤:忧虑而勤勉。
- 旰食:指晚餐,意为饮食不周。
- 烦公:指对老百姓的责任和负担。
- 曾孙:后代,孙子之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圣主”指的是理想中的明君,这种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多次出现,体现了对统治者的期望与评价。而“报曾孙”则暗示了对未来的关注,反映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家国情怀,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陆游的诗风格多变,既有激昂慷慨,也有细腻婉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常常为国家的前途忧虑。陆游的诗作反映了他对百姓生存现状的关注以及对统治者的期待,表达了他希望国家安定、百姓幸福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日常描绘,展现了陆游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统治者责任的深刻反思。诗的前两句提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强调了他们对水旱灾害的无知与无奈,这种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人们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而后两句则转向对统治者的描写,展现了理想中的明君应有的忧虑与勤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期望与对百姓的责任。
整个诗歌在形式上采取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通过将普通百姓与圣主的对比,表现了两者在国家命运中的不同角色和责任,体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齐民本自乐衡门:普通百姓本来就安于自己的生活,反映了一种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 水旱那知不自存:水和旱灾的发生是不可控的,普通百姓对此无能为力,展现了自然灾害对生活的影响。
- 圣主忧勤常旰食:明君常常为国家和百姓操心,甚至饮食不周,表现出统治者的责任感与辛劳。
- 烦公一一报曾孙:对百姓的责任和义务,一代代传承,表现了对未来的关心和对历史的思考。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普通百姓与明君的对比,突显了不同角色在国家命运中的重要性。此外,通过“水旱”与“忧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社会责任与个人命运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怀与对统治者的期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齐民:代表普通百姓,象征着社会的基础与现实。
- 圣主:象征着理想中的统治者,代表着国家的希望与责任。
- 水旱:自然灾害的象征,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无力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齐民”指的是什么?
- A. 贵族
- B. 普通百姓
- C. 学者
-
“圣主忧勤常旰食”中,“旰食”意指什么?
- A. 吃得饱
- B. 晚餐
- C. 早餐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百姓的关怀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个人成就的追求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反映了诗人的家国情怀。
-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动乱中的百姓苦难,与陆游的诗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可以将陆游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前者强调社会责任与民生,后者则表达个人豪情与对自由的追求。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与关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