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洞》
时间: 2025-01-11 14:33: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来香积寺,清晨历龙门。
孤峰撑苍昊,大壑裂厚坤。
古穴吹腥风,峭壁挂爪痕。
水浮石楠花,崖络菖蒲根。
横策意未餍,褰裳探其源。
绝境岂可名,恨我诗语烦。
须臾苍云合,便恐白雨翻。
东走得平野,万里扶桑暾。
白话文翻译:
我来到香积寺,清晨游历龙门。
孤独的山峰支撑着苍穹,深邃的山谷裂开厚土。
古老的洞穴吹出腥风,峭壁上挂着爪痕。
水面上漂浮着石楠花,悬崖上缠绕着菖蒲根。
我横着策马,心中意犹未尽,撩起衣裳探寻源头。
绝境怎能称名,恨我诗句烦琐。
转眼间苍云聚合,恐怕白雨会翻滚。
向东奔赴平野,万里之遥扶桑初升。
注释:
字词注释:
- 香积寺:位于龙门山中,是佛教寺庙,常为游人所至。
- 龙门:指龙门山,著名的自然景观。
- 苍昊:指深蓝的天空。
- 厚坤:指厚重的土地或大地。
- 古穴:古代的洞穴。
- 腥风:指阴冷的风,带有腥味。
- 爪痕:可能是指动物攀爬留下的痕迹。
- 横策:指骑马横坐,策马而行。
- 褰裳:撩起衣裳。
- 绝境:险境,极为艰难的环境。
- 苍云:蓝色的云。
- 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地,象征东方。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报国和文学创作,作品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尤其以诗词闻名于世。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龙门洞作为游览之地,给他带来了灵感,体现了他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龙门洞》是一首充满自然景观与哲理思考的诗。诗的开头,作者在清晨来到香积寺,游历龙门,展现出清新自然的气息。孤峰与大壑的描写,形成一种宏伟的景观,既体现了自然的伟岸,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古穴和峭壁则传达出一种神秘和古老的气息,仿佛蕴含着历史的沉淀。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表达了自己在自然中寻求源头的意图,表现出一种探索精神。诗中“绝境岂可名,恨我诗语烦”一句,揭示了在面对自然的壮丽与人生命运的无常时,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最后,诗人展望东边的平野,象征着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陆游深厚的自然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与无尽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来香积寺,清晨历龙门。
- 诗人描写到达香积寺,清晨时光中游历龙门,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 孤峰撑苍昊,大壑裂厚坤。
- 孤独的山峰支撑着广阔的天空,深邃的山谷裂开厚重的土地,突显了自然的雄伟。
- 古穴吹腥风,峭壁挂爪痕。
- 古老的洞穴吹出阴冷的风,峭壁上留下动物的爪痕,展现出一种神秘与野性的结合。
- 水浮石楠花,崖络菖蒲根。
- 水面上漂浮着石楠花,悬崖上缠绕着菖蒲,描绘出水陆相依的自然景色。
- 横策意未餍,褰裳探其源。
- 诗人骑马前行,心中意犹未尽,撩起衣裳去探寻水源,显示出对自然的好奇与追求。
- 绝境岂可名,恨我诗语烦。
- 绝境之地难以用语言表达,惋惜自己诗句的繁琐与不足,表现出内心的纠结。
- 须臾苍云合,便恐白雨翻。
- 转瞬间苍云聚集,恐怕会引发白雨,暗示了自然变化的无常。
- 东走得平野,万里扶桑暾。
- 向东奔赴平野,远望万里之遥的日出,象征着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孤峰撑苍昊”比喻山峰的伟岸。
- 拟人:古穴“吹腥风”,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水浮石楠花,崖络菖蒲根”,构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展现出一种探索的精神和对未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峰:象征孤独与伟岸,体现自然的雄伟。
- 苍昊:代表天空,象征自由与广阔。
- 古穴:暗示历史的深邃,带有神秘感。
- 腥风:体现自然的野性与阴冷。
- 菖蒲:象征水边的生机与生命力。
- 扶桑:代表希望与未来的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我来香积寺,清晨历龙门。”中的“龙门”指的是?
A. 一种鱼
B. 一座山
C. 一条河 -
诗中提到的“苍昊”是指?
A. 大海
B. 天空
C. 大地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害怕
B. 敬畏和探索
C. 漠不关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两者都描写了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对浩瀚自然的敬畏,但陆游更注重个体的感受与思考,而王之涣则偏向于壮阔的景象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