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穆三十宅中庭海榴花谢》

时间: 2025-01-10 23:10:52

矜红掩素似多才,不待樱桃不逐梅。

春到未曾逢宴赏,

雨馀争解免低徊。

巧穷南国千般艳,趁得春风二月开。

堪恨王孙浪游去,落英狼藉始归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穆三十宅中庭海榴花谢
——杜牧 〔唐代〕

矜红掩素似多才,不待樱桃不逐梅。
春到未曾逢宴赏,雨馀争解免低徊。
巧穷南国千般艳,趁得春风二月开。
堪恨王孙浪游去,落英狼藉始归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海榴花的美丽与凋谢,诗人感叹花虽美,却未能在春宴上得到赞赏。春天来临时,诗人没有参加宴会,雨后也无法忍受低头徘徊的孤独。花儿在南国盛开得千姿百态,趁着春风在二月间绽放,但可惜王孙却在游荡,归来时却见满地落英,令人惋惜。

注释:

字词注释:

  • 矜红:意为花朵鲜红,矜持地用红色掩盖了素色。
  • 樱桃、梅:代表其他花卉,暗示海榴花的独特性。
  • 宴赏:指宴会和欣赏花的活动。
  • 狼藉:形容满地的花瓣,十分凌乱。
  • 王孙:指有身份的人,通常是指贵族子弟,暗示对世俗游荡的厌倦。

典故解析: “王孙”在古代诗词中常用以指代贵族后代,寓意一种对流连于外、不归家之人的无奈与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以七言绝句闻名,作品主题多样,风格清新、婉约。他的诗往往富有情感,抒发个人感受,描绘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杜牧的晚年之时,表现了他对春天的怀念及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感慨。在这个时期,杜牧常常在思乡情怀与对世俗无奈的纠结中写诗,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境遇。

诗歌鉴赏:

《见穆三十宅中庭海榴花谢》以海榴花的盛衰为切入点,通过花的凋谢,隐喻人生的无常与美好的转瞬即逝。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榴花的艳丽与凋零,展现了南国春花的多姿多彩,表达对美好事物未能及时欣赏的惋惜。诗中“春到未曾逢宴赏,雨馀争解免低徊”一句,传达出一种孤独与失落的情感,仿佛在说即使春光明媚,却因未能与友人共赏而感到遗憾。最后一联“堪恨王孙浪游去,落英狼藉始归来”则更具深意,既有对王孙游荡不归的无奈,也暗含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整首诗以花为媒介,勾勒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矜红掩素似多才:鲜艳的红花掩映着素色的花,似乎显得更为多才多艺。
  2. 不待樱桃不逐梅:不需要樱桃花与梅花的陪衬,自身的美丽已经足够。
  3. 春到未曾逢宴赏:春天已经到来,却没有参加任何宴会来欣赏花。
  4. 雨馀争解免低徊:雨后无心抬头,感到无处可去,内心的孤独。
  5. 巧穷南国千般艳:南国的花朵千姿百态,展现出巧妙的艳丽。
  6. 趁得春风二月开:春风吹拂,花儿在二月间盛开。
  7. 堪恨王孙浪游去:令人痛恨的是那些王孙们在外游荡。
  8. 落英狼藉始归来:落花满地而他们才慢慢归来,令人惋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矜红掩素”与“樱桃不逐”,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将花的盛开与凋谢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比喻:将春天的花开比作人生的美好时光,暗含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海榴花的美丽与凋谢,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了对美好事物未能及时欣赏的惋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游荡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榴花:象征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春风:象征温暖与希望。
  • 落英:象征逝去的美好,带有惋惜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王孙”是谁的代称? A. 农民
    B. 贵族子弟
    C. 文人
    D. 商人

  2. 诗人在春天没有参加宴会的原因是什么? A. 生病
    B. 忙于工作
    C. 感到孤独
    D. 不喜欢春天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失落与惋惜
    C. 愤怒
    D. 期待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桃花源记》——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比较杜牧的《见穆三十宅中庭海榴花谢》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二者均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感慨,但情感基调各异,杜牧更显忧伤,而李白则多了一份豪情与洒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