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陈元水先生书却寄》

时间: 2025-01-26 22:50:35

十年音问尚茫茫,惊鹤遥传在建阳。

忽见虎头城有信,因悲马革事重伤。

循陔瞻望嗟何及,履石存心忆每狂。

闻道家山憔悴尽,须眉争似旧时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陈元水先生书却寄
作者: 黎延祖 〔明代〕

十年音问尚茫茫,
惊鹤遥传在建阳。
忽见虎头城有信,
因悲马革事重伤。
循陔瞻望嗟何及,
履石存心忆每狂。
闻道家山憔悴尽,
须眉争似旧时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十年没有音讯,心中充满了迷茫,远方的鹤在建阳传来消息。我忽然收到来自虎头城的信,因而悲伤于马革之事的重重伤痛。沿着陔山眺望,叹息又有什么用呢?我踏石而行,心中仍旧记挂着往日的狂放。听说家乡的山川已憔悴不堪,须发也不再如昔日那般长久。


注释:

字词注释:

  • 音问:音信,消息。
  • 茫茫:模糊不清,无法得知。
  • 惊鹤:用“鹤”比喻远方的消息。
  • 虎头城:地名,可能指某个重要的战略要地。
  • 马革:指战争中受伤的马,象征着战事的悲惨。
  • 循陔:沿着陔山。
  • 瞻望:向远处看。
  • 履石:踏着石头而行。
  • 憔悴:形容衰弱、凋零。
  • 须眉:须发,指人的容貌和气色。

典故解析:

  • “马革事重伤”可能与历史上战争的悲惨景象有关,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痛苦回忆。
  • “家山憔悴尽”可以理解为对故乡的无限惋惜,暗示家乡因战乱而凋零的状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延祖,明代诗人,以其情感真挚和作品风格独特著称。他的诗多描写人情世态,具有深刻的生活体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与友人长时间失去联系后的重聚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对家乡和旧时的怀念愈发深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诗人用“十年音问尚茫茫”的开头,直接引入了对友人的思念,营造出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氛围。接着,作者通过“惊鹤遥传在建阳”的意象,传达了自己对远方消息的渴望和不安。诗中的“马革事重伤”则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对战友的惋惜。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循陔瞻望嗟何及”的诗句,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对往日的怀念。诗的结尾提到“须眉争似旧时长”,不仅体现了对亲友的关心,也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变化。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年音问尚茫茫:表达了十年未见、音信全无的失落与迷茫。
  • 惊鹤遥传在建阳:通过鹤的传信,表现对远方消息的期待。
  • 忽见虎头城有信:突然收到来自虎头城的消息,令人感到意外。
  • 因悲马革事重伤:提及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反映时代的动荡。
  • 循陔瞻望嗟何及:向远处望去,叹息却无能为力。
  • 履石存心忆每狂:踏着石头,心中回忆往昔狂放的岁月。
  • 闻道家山憔悴尽:听说故乡已不复往日的繁荣。
  • 须眉争似旧时长:容颜和气色不再如往昔那般。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惊鹤”来比喻远方的音信。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围绕对友人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及对故乡变化的惋惜,情感真挚且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远方的消息与希望。
  • 虎头城:象征着战争与动乱的地方。
  • 马革:象征战争的悲惨与痛苦。
  • 陔山:象征故乡的遥远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十年音问尚茫茫”,表示什么?

    • A) 十年的消息很清晰
    • B) 十年没有消息
    • C) 十年只收到消息
  2. “惊鹤遥传在建阳”中的“鹤”象征什么?

    • A) 友人的到来
    • B) 远方的消息
    • C) 战争的结束
  3.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 A) 战争
    • B) 友谊和怀念
    • C) 自然景色

答案:

  1. B) 十年没有消息
  2. B) 远方的消息
  3. B) 友谊和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 Du Fu

诗词对比:

  • 黎延祖的《得陈元水先生书却寄》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黎延祖更多地涉及到历史的痛苦与人事的无常,而李白则是单纯的对家乡的思念,风格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