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幕史粹公罢政归钓鳌台》
时间: 2025-04-27 07:27: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幕史粹公罢政归钓鳌台
作者: 王纥〔明代〕
衣冠盛世正堪期,
底事南归倚钓矶。
风暖池亭春酒熟,
秋清溪月晚鲈肥。
身闲鳌海重开径,
化洽乌城不闭扉。
回首渺微天万里,
清辉夜夜绕皇畿。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盛世衣冠的时期,正是享受生活的好时光,
你为何南归依靠在钓鱼的礁石上呢?
春天的温暖让池边的酒已经酿熟,
秋天的清风伴着明月,晚上的鲈鱼也已肥美。
身心放松在鳌海,重新开启那条小径,
化洽的乌城,门扉也不再关闭。
回头看那渺小的天空万里,
清辉的光芒夜夜环绕着皇城。
注释:
字词注释:
- 衣冠盛世:指的是繁荣富强的时代,衣着和礼仪都很讲究。
- 倚钓矶:靠在钓鱼的礁石上,形容悠闲的生活。
- 春酒熟:春天的酒已经酿熟,寓意享受春天的美好。
- 鲈肥:指秋季的鲈鱼肥美。
- 鳌海:指神话中的龙宫,象征悠闲的生活。
- 化洽:指和谐的交流。
- 乌城:可能指城池或某个地方的名称。
典故解析:
- 钓鳌台:源于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象征着隐逸和归隐的理想。
- 春酒、秋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借以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纥,明代诗人,生活在明中期,以诗词见长,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纥罢政归隐后,表达了他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王纥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政治生活的厌倦,向往一种简单而悠闲的生活状态。开头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在盛世中却选择归隐的选择,形成鲜明的对比。接下来的描绘则通过春酒、秋月、肥鱼等意象,将四季的变化与生活的美好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恬静、舒适的生活氛围。
诗中“身闲鳌海重开径”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象征着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和的理想生活。最后两句以“回首渺微天万里,清辉夜夜绕皇畿”作结,既表达了对曾经繁华的回忆,又暗含了一种对现实的超然态度,显示出诗人心境的高远与淡泊。
整首诗通过清晰的意象、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衣冠盛世正堪期:在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正是享受生活的好时机。
- 底事南归倚钓矶:你为何要选择南归,倚靠在钓鱼的礁石上呢?
- 风暖池亭春酒熟:春天的暖风吹来,池边的酒已酿熟,尽情享受吧。
- 秋清溪月晚鲈肥:秋天的清澈溪水,明亮的月光下,鲈鱼正肥美。
- 身闲鳌海重开径:在鳌海的悠闲中,重新开启那条小径。
- 化洽乌城不闭扉:和谐的交流在乌城,自然不再关闭门户。
- 回首渺微天万里:回首过去的渺小,仿佛天空遥远无边。
- 清辉夜夜绕皇畿:清澈的月光夜夜环绕着皇城。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如“春酒熟”和“秋鲈肥”。
- 意象: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风暖”、“秋清”、“明月”等,表现出诗人的情感与自然的交融。
- 比喻与象征:通过“钓鳌台”象征隐逸生活,“清辉”象征宁静的心境。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的热爱,同时也揭示了在繁荣的时代中,个体对自我价值和生活选择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衣冠盛世:象征繁荣与美好。
- 钓矶:象征隐逸与悠闲。
- 池亭、溪月:象征自然美与生活的惬意。
- 鳌海、乌城:象征自由与和谐的社会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纥
- C. 杜甫
-
“衣冠盛世正堪期”中“盛世”指什么?
- A. 繁华的时代
- B. 贫困的时代
- C. 战乱的时代
-
“秋清溪月晚鲈肥”中的“鲈”指的是什么鱼?
- A. 鲤鱼
- B. 鲈鱼
- C. 鳜鱼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 同样描绘隐逸生活与自然的美,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
- 陶渊明《饮酒》: 亦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选》
- 《王纥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