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水西登漠山林庵少憩遂过白云》

时间: 2025-01-27 03:14:24

偶到灵山最上头,山檐高竹不知秋。

杖藜欲趁西溪月,未放闲身尽日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到灵山最上头,山檐高竹不知秋。杖藜欲趁西溪月,未放闲身尽日留。

白话文翻译:

偶然来到灵山的最高处,山檐上高高的竹子似乎不知道已是秋天。手杖靠在身边,想借着西溪的月光,然而却未能放下闲情,整日停留在这里。

注释:

字词注释:

  • 偶到:偶然来到。
  • 灵山:指的是一座名山,可能是指灵隐寺附近的山。
  • 山檐:山的屋檐,这里引申为山的顶部。
  • 高竹:高高的竹子,寓意清幽和高洁。
  • 杖藜:手杖,藜是植物名,这里指代手杖。
  • 欲趁:想要借助。
  • 西溪:西溪指的是西边的小溪。
  • 未放:未能放下。
  • 闲身:清闲的身体,指的是悠闲的心境。
  • 尽日留:整日停留。

典故解析:

  • 灵山:道教及佛教的圣地,常与隐逸生活联系。
  • 西溪月:月光照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常用来象征清幽和静谧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隐逸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登山游览之际,借山水之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崇尚自然、追求隐居生活的风气。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将至水西登漠山林庵少憩遂过白云》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隐逸情怀的古诗。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灵山的偶然造访,以及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宁静和愉悦。首句“偶到灵山最上头”便营造了一种随意而又恬淡的氛围,仿佛诗人并没有刻意追寻,而是被灵山的魅力吸引而来。

“山檐高竹不知秋”一语,传达出一种超然的意境,山中高竹在秋日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幽,意味着自然的生命力与无尽的时光流逝。诗人在此处感受到的是竹林的恬淡与山水的静谧,仿佛与尘世的喧嚣隔绝,心灵得到了洗涤。

接下来的“杖藜欲趁西溪月”,诗人想要在西溪的月光下继续流连,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传达出一种对悠闲生活的渴望。最后一句“未放闲身尽日留”则是点睛之笔,表达出一种不舍之情,诗人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与内心的宁静,愿意在这片天地中尽情享受。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宋代士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偶到灵山最上头:诗人随意来到灵山的最高处,显示出一种轻松的心态。
  2. 山檐高竹不知秋:高耸的竹子在山的檐下,似乎不觉时间的流逝,象征着自然的恒久与宁静。
  3. 杖藜欲趁西溪月:手杖在身,想借着西溪的月光悠然自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
  4. 未放闲身尽日留:未能放下自己的闲适心情,愿意在此停留整日,展现出对宁静时光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高竹”比喻人的高洁气质。
  • 对仗:如“杖藜欲趁西溪月,未放闲身尽日留”形成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展现了宋代文化中对山水田园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山:象征着高洁与灵性。
  • 高竹:代表着坚韧与清雅。
  • 西溪月:象征着宁静与美好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偶然来到哪座山的最高处?

    • A. 泰山
    • B. 灵山
    • C. 黄山
  2. 诗中提到的“杖藜”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手杖
    • C. 一种乐器
  3. 诗人在山中感受到的是什么?

    • A. 喧嚣
    • B. 宁静
    • C. 烦恼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景色,通过对山水的细腻刻画表现出隐居生活的安宁与美好。两首诗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弥逊更注重于内心的闲适与宁静,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山水的静谧之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