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林仲和筠庄》

时间: 2025-01-27 03:31:53

爱笋从嗔不出山,看成修影泛微澜。

此君臭味唯风月,底事须除数百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林仲和筠庄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爱笋从嗔不出山,看成修影泛微澜。
此君臭味唯风月,底事须除数百竿。

白话文翻译

对竹笋的喜爱,使我在山里不忍心离开,仿佛看见它们的影子在水面上轻轻摇曳。
而这位朋友的臭味只与风月有关,究竟要除去几百根竹子呢?

注释

  • 爱笋:指对竹笋的喜爱。
  • :怨恨或生气,这里指不忍心离开。
  • 修影:竹笋的影子,形容细长而优美。
  • 泛微澜:在水面上轻轻摇动,形容影子在水面上的波动。
  • 臭味:此处比喻朋友的不良风气或个性。
  • 风月:风和月,指自然景物,也可引申为闲情逸致。
  • 数百竿:形容竹子很多,意指要清理的数量庞大。

典故解析

“风月”在古诗词中常用来指代闲适的生活或风雅的情趣,常与竹、梅等高洁植物相联系。诗中提及的“数百竿”可能象征着诗人对世俗风气的厌恶与对清雅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宋代诗人,字子渊,号云庐,晚号醉翁,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弥逊与林仲和的友谊之中,表达了对竹笋的热爱与对生活中某些气息的厌恶,反映了作者追求清新脱俗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次韵林仲和筠庄》是一首颇具情趣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深思。开篇的“爱笋从嗔不出山”写出了诗人对竹笋的喜爱之深,直至不愿离开大自然的怀抱,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接下来的“看成修影泛微澜”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出竹笋的柔美与灵动,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

而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此君臭味唯风月”,则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暗指与竹笋的清香相比,朋友身上的“臭味”显得格外刺眼,反映出诗人对某些风气的不满和对高洁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底事须除数百竿”不仅在数量上夸张,更在情感上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渴望清除的决心与困惑。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清新而又隐含深意的情感,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有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展现出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爱笋从嗔不出山:表达了对竹笋的喜爱与不舍,竹笋成为了与山林相连的情感纽带。
  2. 看成修影泛微澜:通过竹笋的影子在水中荡漾,传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3. 此君臭味唯风月:对比竹笋的清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某些习气的不满。
  4. 底事须除数百竿:强调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想要摆脱世俗的负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笋的影子比拟成一种飘逸的美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用“数百竿”形容竹子,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清雅生活的追求。

主题思想:诗歌的主题在于表现诗人对自然与高洁生活的向往,同时对世俗气息的抵触,展现出一种追求清新脱俗生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笋:象征清新、自然与生机。
  • 影子:象征虚幻与美好,反映内心的渴望。
  • 臭味:象征世俗的烦扰与不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爱笋从嗔不出山”中“嗔”的意思是什么?
    A. 生气
    B. 不舍
    C. 喜欢
    D. 忧虑

  2. “看成修影泛微澜”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竹笋的影子
    B. 山水的美丽
    C. 朋友的气息
    D. 生活的烦恼

  3. 诗中提到的“臭味”主要指什么?
    A. 竹子的香气
    B. 朋友的不良习气
    C. 自然的气息
    D. 诗人的心情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对比李弥逊的这首诗与王维的《竹里馆》,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竹子的喜爱,但王维更注重于宁静的禅意,而李弥逊则融入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层面。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