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咏帘钩》
时间: 2025-02-04 15:28: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湘纹敛碧,似柳丝悄挂,风漾无力。
巧样玲珑,撩起芳愁,庭外暗红初积。
多情鲽影休惊散,记半桁偷窥香舄。
又忍教镇日閒垂,误却翠钿消息。
悽绝珠尘十里,鬓丝渐减了,欢绪成掷。
月样轻盈,虚傍朱楼,隔断年时春色。
金波易散珊瑚瘦,怕燕子再来难识。
只锦绒牢系相思,试问怎生支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庭院的柔美画面。窗帘的湘纹如同细柳丝悄然垂挂,微风拂过却显得无力。那精巧的窗帘勾起了满心的愁苦,庭外暗红的花瓣初次堆积。不要惊扰那多情的影子,记得那时我偷偷地窥视着香鞋。又怎忍心让它终日低垂,误了那翠玉钿的消息。十里珠尘凄绝,鬓发渐渐稀疏,欢愉的情绪已成抛掷。月光轻盈,虚虚地靠着朱红的楼阁,隔断了时光与春色。金色波光容易散去,珊瑚般的身影显得瘦弱,惧怕燕子再来时难以辨认。只有那锦绒牢牢地系住了相思,试问我该如何支撑得住这份情感?
注释
- 湘纹:指窗帘上的花纹,带有湘水的意象。
- 鲽影:指美丽的影子,可能暗指女子的身影。
- 翠钿:指一种装饰品,可能是女子的发饰。
- 珠尘:指细小的珍珠或尘埃,这里用作形容哀伤的情绪。
- 金波:形容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则沄(1640–1716),字惟白,号澄园,清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丽淡雅,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与人情。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用细腻情感与自然景色交融,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生活与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疏影 咏帘钩》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诗,通过描绘窗帘的图案与庭院的景色,表达了对往昔情感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诗句中,湘纹的窗帘似乎承载了诗人无尽的愁苦,微风轻拂却无力地撩动着那份情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柔弱与脆弱。通过对“多情鲽影”的描写,诗人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时光,那种偷偷窥视的情态,既有羞涩又有甜蜜,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整首诗以“金波易散”来形容时光的流逝与感情的易逝,表现出一种无力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构建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脆弱。最后的“试问怎生支得”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湘纹敛碧:窗帘上的湘纹图案,色泽如碧,柔美而静谧。
- 似柳丝悄挂:形容窗帘轻柔地垂落,宛如柳丝,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风漾无力:微风轻拂,却没有力量,象征着情感的无奈。
- 巧样玲珑:窗帘的设计精巧,映衬出诗人的细腻情感。
- 撩起芳愁:窗帘轻轻撩起,勾起了心中的愁苦。
- 庭外暗红初积:暗红色的花瓣在庭外慢慢堆积,喻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积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湘纹”比喻窗帘上精美的花纹,传达了诗人情感的细腻。
- 拟人:如“风漾无力”,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使景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诗句更为工整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窗帘与庭院,表达了对情感的回忆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对未来的迷茫,情感细腻且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纹:象征着优雅与精致,传递出一种柔美的情感。
- 柳丝:象征着柔弱与脆弱,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无奈。
- 月样:月亮的意象,象征着清冷与孤独。
- 金波:象征着流动与易逝,反映了时间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湘纹”指的是: A. 一种花 B. 窗帘上的图案 C. 一种饮料
-
诗中提到的“金波”主要描述的是: A. 水面波光 B. 夕阳 C. 风
-
诗中“试问怎生支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愉悦 B. 迷茫与无奈 C. 愤怒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郭则沄《疏影 咏帘钩》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意象表达了对情感的深刻思考,前者更多地体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后者则表现出对爱情的怀念与失落。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