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芄兰》

时间: 2025-01-26 05:28:14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虽则佩韘,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虽则佩韘,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少年佩戴着象征美好品德的饰物——觿(一种装饰性的佩饰),虽然佩戴了这样的饰物,却仍然让人不能了解他的真实内心。诗中反复提到的“容兮遂兮”表达了少年的容貌和气质之美,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忧虑和不安。接着,诗人提到少年佩戴的另一种饰物——韘,尽管有了这样的装饰,仍旧无法掩盖他内心的真实情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芄兰:一种香草,象征纯洁和高雅。
  • 觿:一种古代用于装饰的器物,表示美好品德。
  • :也是一种装饰物,通常指佩带的带子。
  • 容兮遂兮:形容少年的容颜和气质。
  • 垂带悸兮:意指心中不安,带着忧虑。

典故解析
“芄兰”常常用以象征高洁的品德,在古代文学中,有“兰亭集序”的美名。此诗通过饰物的描写,隐喻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形象之间的差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芄兰》为佚名作品,出自先秦时期,虽无确切作者,但从风格来看,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品德与内心情感的重视。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形象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古人对品德与情感的探讨。


诗歌鉴赏

《芄兰》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诗中通过少年佩饰的描写,展现了内心与外在形象之间的矛盾。诗句中反复提到的“容兮遂兮”不仅仅是对少年的外貌的赞美,更深层地反映出内心的复杂情感。在古代,佩饰常常象征着一个人的品德和身份,而诗人通过“虽则佩觿,能不我知”的反复强调,突显出外在的美好无法真正传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诗中的“垂带悸兮”则传达了少年的不安和忧虑,似乎在表达一种对外界评判的敏感。整体而言,诗歌在优美的意象和流畅的节奏中,揭示了人们对于内心情感的思考与探讨,展现了古人对自我认知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描绘少年佩戴的饰物,象征纯洁与美德。
  • “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虽然有外在的美好装饰,依旧无法让人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情感。
  •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赞美少年的容貌,同时暗示心中不安。
  •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另一种饰物,继续强调内外的不一致。
  • “虽则佩韘,能不我甲。”
    外在的美好装饰仍然无法掩盖内心的真实情感。
  •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反复强调内心的忧虑与不安。

修辞手法
整首诗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富有节奏感。通过比喻与象征,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内心与外在之间的关系,强调虽然外表美丽,但内心的真实情感更为重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芄兰:高洁、纯粹的象征。
  • 觿、韘:代表外在的美好、品德。
  • 容、带、悸:体现内心的忧虑与不安。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芄兰作为高雅的象征,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品德的重视。佩饰则是社会身份的标志,诗中通过对比体现了内心情感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芄兰”象征什么?
    A. 友情
    B. 高洁
    C. 财富

  2. 诗中提到的“觿”代表什么?
    A. 美德
    B. 战争
    C. 自由

  3. 诗中反复提到的“容兮遂兮”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不安
    C. 忧伤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离骚》屈原

诗词对比
在《静夜思》中,李白通过对月亮的描写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与《芄兰》不同的是,李白更侧重于自然景物与情感的结合,而《芄兰》则突出内外形象的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诗经》
  • 《唐诗三百首》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词的背景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