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秦娥 晚步访曹苇坚
查清 〔清代〕
斜桥畔。银丸照破垂杨线。
垂杨线。垂垂满地,任侬蹂践。
蘼芜碧映溪流浅。
槿篱笆护柴门掩。
柴门掩,囒囒犬吠,书灯红闪。
白话文翻译
在斜桥旁,银色的月光照破了垂柳的枝条,
柳枝低垂,满地都是,任我随意践踏。
蘼芜花映照着浅浅的溪流,
槿花篱笆遮挡住了柴门。
柴门紧闭,犬吠声声,书灯红光闪烁。
注释
字词注释
- 斜桥:指的是倾斜的桥,常用来描绘一种宁静的乡村景象。
- 银丸:指月光,形容其亮白如银。
- 垂杨:指垂柳,象征柔美的景象。
- 蘼芜:一种水边植物,花色碧绿,常用作春夏季节的象征。
- 槿篱笆:槿花做成的篱笆,常用来围绕庭院,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 囒囒犬吠:形容犬吠声的细微和轻柔。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乡村生活,展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依恋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查清,清代诗人,出生于晚清时期,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漫步于乡间小道,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眷恋。
诗歌鉴赏
《忆秦娥 晚步访曹苇坚》是一首富有诗意和画面感的作品,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场景,诗人在桥边漫步,感受着月光洒落在柳树上的美丽,和周围自然景物的和谐美好。首句“斜桥畔,银丸照破垂杨线”便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月光透过垂柳的枝条,仿佛在诉说着夜的美丽与柔和。接下来的“垂杨线,垂垂满地,任侬蹂践”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丰盈与自由,仿佛在邀请人们亲近自然,感受那份闲适与惬意。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描绘了溪流、槿篱和柴门,营造出一种典型的乡村夜晚的温馨氛围。这里的“蘼芜碧映溪流浅”与“槿篱笆护柴门掩”则把自然与人居的和谐结合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最后一句“柴门掩,囒囒犬吠,书灯红闪”则将整个场景拉回到家中,犬吠声与灯光闪烁交织,形成一种温暖的归属感。
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细腻而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斜桥畔。银丸照破垂杨线。
描绘了诗人漫步于斜桥旁,月光透过垂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垂杨线。垂垂满地,任侬蹂践。
进一步强调柳枝的柔美和自然的丰盈,表达诗人对自然的融入感。 -
蘼芜碧映溪流浅。
描写了溪流与蘼芜相映成趣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
槿篱笆护柴门掩。
通过槿花篱笆描述了人居环境的温馨,使人感受到家的安全感。 -
柴门掩,囒囒犬吠,书灯红闪。
最后,通过犬吠声和灯光闪烁,营造出一种温暖的家庭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银丸”,形象生动。
- 拟人:柳枝“任侬蹂践”,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柴门掩,囒囒犬吠”。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乡村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珍视与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斜桥:象征宁静、自然的乡村生活。
- 银丸:象征明亮、温柔的月光。
- 垂杨:象征柔美和生命的活力。
- 蘼芜:象征春夏的生机与繁荣。
- 槿篱笆:象征家庭的温暖与安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斜桥畔的“银丸”指的是什么?
- A. 明亮的星星
- B. 月光
- C. 太阳
-
诗中提到的“垂杨线”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柳树的低垂
- B. 河流的宽广
- C. 花开的美丽
-
“囒囒犬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宁静的乡村生活
- B. 纷扰的城市喧嚣
- C.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 B. 月光
- A. 柳树的低垂
- A. 宁静的乡村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描绘了自然景物,表现了女性对生活的细腻感受。
- 《春望》: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反映了对家园的思念与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清照与杜甫的诗词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