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收灯节》

时间: 2025-02-04 15:45:09

收灯节。

霖铃又似龟山雪。

龟山雪。

今宵清绝,今宵愁绝。

老人似少终然别。

痴痴更望春三月。

春三月。

花如人面,自羞余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秦娥·收灯节
作者: 刘辰翁〔宋代〕

收灯节。霖铃又似龟山雪。龟山雪。今宵清绝,今宵愁绝。老人似少终然别。痴痴更望春三月。春三月。花如人面,自羞余发。


白话文翻译:

在收灯节的夜晚,细雨的铃声如同龟山上的雪一般洁白。今夜的清冷绝妙,今夜的愁绪无尽。老人似乎永远告别了年少的时光。我痴痴地期待着春天的三月。三月的春天,花儿如人的面容,让我自愧不如,羞愧于自己的白发。


注释:

字词注释:

  • 收灯节:元宵节的别称,指正月十五的灯会。
  • 霖铃:细雨的声音,形容雨声如铃声般清脆。
  • 龟山雪:比喻雪的洁白,龟山位于江西南昌,古时以雪景闻名。
  • 清绝:形容夜晚格外清冷、宁静。
  • 愁绝:愁苦到极点。
  • 老人似少终然别:老人仿佛是年轻时的自己已经告别。
  • 痴痴:形容痴迷、沉醉的样子。
  • 春三月:春天的三月,通常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 花如人面:形容花朵娇美,似人的面容。

典故解析:

  • 龟山雪:龟山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作美丽景色的代表,尤其是其雪景常引人向往,是表现诗人心境的一种典型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以其词风清丽、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

《忆秦娥·收灯节》作于元宵佳节,恰逢春季,诗人借助节日的情境,表达对往昔青春的追忆与对当前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刘辰翁的《忆秦娥·收灯节》以细腻的情感和美妙的意象描绘了元宵节的氛围。首句“收灯节”即点明了时节,细雨如铃声般的轻柔,营造出一种恬静却又略带忧愁的氛围。诗中反复出现的“龟山雪”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象征着纯洁与思念,似乎在暗示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今宵清绝,今宵愁绝”两句中,诗人将清冷的夜与内心的愁苦相互交织,表现出一种孤独与失落之感。而后一句“老人似少终然别”则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表明了时光过得无情,曾经的青春似乎已经一去不复。

诗的最后两句“春三月,花如人面,自羞余发”,以花的美丽映照人心之愁,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也流露出对自己年华逝去的自卑与无奈。整首词情感真挚而细腻,既有对美好景象的歌颂,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收灯节:节日的开端,带出节日氛围。
  • 霖铃又似龟山雪:细雨如铃,雪白的意象传达出一种轻柔与纯洁。
  • 今宵清绝,今宵愁绝:清冷的夜与愁苦的情感交织,形成强烈的对比。
  • 老人似少终然别: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老人往往带有无奈与告别的意味。
  • 痴痴更望春三月: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期待。
  • 春三月,花如人面,自羞余发:花的美丽令诗人自愧,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与对衰老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细雨比作铃声,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环境的宁静。
  • 对仗:如“清绝”和“愁绝”,形成音韵的和谐。
  • 拟人:通过“老人似少”,赋予人物情感,使其更具人性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对于青春流逝的惋惜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对时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节日的欢乐与团圆。
  • :象征着柔情与思念。
  • :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 :象征着青春与美丽的人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收灯节”指的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元宵节
    C. 清明节
    D. 端午节

  2. 诗中“龟山雪”用来比喻什么? A. 细雨
    B. 纯洁
    C. 秋天
    D. 青春

  3. 诗中提到的“老人似少终然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家庭的思念
    D. 对友人的祝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本词都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但苏轼的作品更强调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而刘辰翁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