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其三 题读书秋树根图》
时间: 2025-01-26 23:41: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其三 题读书秋树根图
作者: 张慎仪 〔清代〕
渲染新图,犹略有孟家风味。弈局人荒琴不御,蝉签重理。
静对盆兰花气袭,倦依篱豆茶香递。
正风吹落叶似翻书,可人意。
朝读向,秋阴底。
暮读向,秋声里。
分刚日柔日,读经读史。
疑义偶通开口笑,讹文随订从头记。
指天边雁字一行行,谁编次。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幅新画的色调,依稀还有孟氏风格。下棋的人冷冷清清,琴声也没有人弹奏,蝉鸣声又重重叠叠。
静静地对着盆里的兰花,香气袭来,倦倚在篱笆旁,豆茶的香气送到我面前。
此时秋风吹落的树叶,仿佛在翻书,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早晨读书,正好在秋天的阴影之下;
傍晚读书,正好在秋天的声音之中。
日头刚刚升起,阳光柔和,读经典,读历史。
在不经意间,疑惑的地方忽然明朗,开口笑了,错字也随着修改重新记起。
指着天边飞翔的雁字,一行行地飞过,谁来编排它们?
注释:
字词注释:
- 渲染:用色彩或言辞描绘,形容画面的色调与气氛。
- 孟家风味:指孟氏家族的风格,孟子以其文雅和清新著称。
- 弈局:下棋的局面。
- 蝉签:蝉的鸣叫。
- 盆兰:盆栽的兰花。
- 篱豆茶:篱笆旁的豆子和茶叶,形容乡间的闲适。
- 翻书:寓意翻阅书籍,学习知识。
典故解析:
- 孟家:指孟子,他的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影响深远,所提倡的文雅休闲的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慎仪(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婉约细腻的诗风著称,作品多以自然、生活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知识的渴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天,诗人通过描绘读书时的情景,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反映了清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诗歌鉴赏:
张慎仪的《满江红 其三 题读书秋树根图》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读书情景,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书卷气和浓浓的秋意。诗开头通过“渲染新图”引入,似乎在谈论一幅画,但随即转向了棋局与自然的交融,展现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诗人在此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静对盆兰花气袭”表达了对生活的细腻感悟。
随着秋风的吹动,落叶如翻书般,诗人巧妙地将秋天的景象与读书的乐趣结合起来,传达出一种“可人意”的惬意感。早晨与傍晚的读书情景,既有时间的流逝,也蕴含了对知识的追求与思考。诗中提到的“疑义偶通开口笑”,不仅描绘了知识的启发,也体现了诗人对学习的乐观态度。
整首诗在词句之间流淌着一种温暖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知识的渴望,充分展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渲染新图:暗示新事物的呈现。
- 犹略有孟家风味:表现对古代文人文化的认同。
- 弈局人荒琴不御:描绘一种冷清的环境。
- 蝉签重理:夏季的蝉声依旧清晰。
- 静对盆兰花气袭:表明一种悠闲的读书状态。
- 倦依篱豆茶香递:体现生活的和谐美好。
- 正风吹落叶似翻书:形象地将自然与读书结合。
- 朝读向,秋阴底;暮读向,秋声里:分别描绘不同时间的读书情境。
- 分刚日柔日,读经读史:表达了读书的多样性与深度。
- 疑义偶通开口笑: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启发与乐趣。
- 讹文随订从头记:强调对知识的重视与修正。
- 指天边雁字一行行,谁编次:寓意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思考创作的来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落叶比作翻书,增添了诗的意象。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添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朝读向,秋阴底;暮读向,秋声里”对称工整,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读书和生活的热爱,展现了清代文人雅士的风范与情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盆兰:象征高雅与清香,代表文人雅士的品位。
- 落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秋声:代表沉静和思考的氛围,唤起内心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蝉签”主要指什么? A. 蝉的鸣声
B. 蝉的图案
C. 蝉的形状
D. 蝉的颜色 -
诗人通过“风吹落叶似翻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渴望学习
B. 对自然的感慨
C. 对秋天的喜爱
D. 对读书的沉醉 -
诗中的“正风吹落叶”暗示了什么? A. 季节的变化
B. 生活的忙碌
C. 人生的岔路
D. 知识的积累
答案:
- A
- D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反映文人内心孤独的情感。
- 《秋夕》(杜甫): 描绘秋天的寂静与思考。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与《满江红》均展现了秋天的意境,但《登高》更偏向于表达忧国之情,而《满江红》则侧重于读书与生活的乐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上内容为对《满江红 其三 题读书秋树根图》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