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丑 木棉谢后作》
时间: 2025-01-22 19:34:24意思解释
六丑 木棉谢后作
原文展示
正朱华照海,带碧瓦参差楼阁。故台更高,无风花自落。一梦非昨。过眼千红尽,去来歌舞,怨粉轻衣薄。青山客路鸪啼恶。泪断香绵,灯收雨箔。颓然旧游城郭。尚幢幢日盖,残霸天邈。川盘岭礴。算孤根易托。顿有离家恨,何处著。争枝又闹群雀。似依依念定,惹茸曾约。芳韶好柳黄初啄。得知道一样天涯化絮,到头漂泊。山中事分付榴萼。笑燕子尚恋西园夜,春归未觉。
白话文翻译
在阳光照耀下,朱红的花朵与海面相辉映,青色的瓦片与错落有致的楼阁相映成趣。那高耸的旧台上,即使没有风,也能让花瓣自行飘落。一切似乎都不过是梦中的幻影。眼前的繁花似乎已尽,只有往日的歌舞仍在回响,轻薄的衣衫让人感到怨恨。青山的客路上,鸪鸟悲鸣,路途凄苦。泪水湿润了香绵,灯下的雨帘也被收起。颓然的身影在旧游的城郭中徘徊。阳光依然洒在身上,残留的霸气却无处可去。山川壮丽,孤独的根基难以寄托。心中顿生离家之恨,何处可依呢?小鸟们在树枝上争闹,似乎在依依不舍地怀念曾经的约定。春天的美好与柳树的嫩芽交织在一起,似乎在提醒我,原来天涯也不过是飘荡的絮花而已,最终还是要漂泊。山中的一切都交给了石榴花,燕子却还恋恋不舍地回到西园,春天来临时却浑然不觉。
注释
- 朱华:指红色的木棉花,形容其艳丽。
- 碧瓦:青色的瓦片,常用来形容江南建筑。
- 故台:指旧时的台阶或高台。
- 青山客路:青山间的行旅之路,带有孤独感。
- 榴萼:指石榴花,象征着美好和希望。
- 燕子:象征春天的归来,带来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洵,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诗句闻名。他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季,木棉花谢后,诗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和离别的惆怅。诗中反映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表现出一种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六丑 木棉谢后作》是一首充满感伤情怀的诗。诗人在描绘木棉花盛开后的景象时,流露出对生命短暂和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开篇的“正朱华照海”给人一种鲜活的视觉冲击,木棉花的红色与海水的蓝色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生命的热烈与广阔。接下来的描写则逐渐转向对失落的感慨,诗人通过“无风花自落”来表达时光的无情与花开的短暂。
整首诗充满了孤独感与离愁,尤其是“顿有离家恨,何处著”一语,深刻地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惆怅。诗中“似依依念定,惹茸曾约”更是将对旧日时光的怀念与美好回忆融入其中,情感细腻而深邃。
最后,诗人通过对“春归未觉”的总结,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上层层递进,体现出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正朱华照海:描绘木棉花的艳丽。
- 带碧瓦参差楼阁:展现建筑的美丽与层次。
- 故台更高:强调时间与空间的变化。
- 无风花自落:象征生命的短暂。
- 一梦非昨: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追忆。
- 过眼千红尽:表达过往繁华已逝的感慨。
- 去来歌舞,怨粉轻衣薄:怀念过去的欢乐与轻盈的生活。
- 青山客路鸪啼恶:表现孤旅的悲哀。
- 泪断香绵,灯收雨箔:描绘离别的情感。
- 颓然旧游城郭:回忆旧游的惆怅。
- 尚幢幢日盖,残霸天邈:感叹时间的无情。
- 川盘岭礴: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
- 算孤根易托:表达对归属感的渴望。
- 顿有离家恨,何处著: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争枝又闹群雀:小鸟的嬉闹反衬离愁。
- 似依依念定,惹茸曾约:怀念与旧友的约定。
- 芳韶好柳黄初啄:春天的美好与希望。
- 得知道一样天涯化絮:表达漂泊无定的感慨。
- 山中事分付榴萼:把思念寄托于自然。
- 笑燕子尚恋西园夜,春归未觉:表现春天的回归与生命的继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朱华照海”,将花与海的色彩进行对比。
- 拟人:如“燕子尚恋”,赋予燕子感情。
- 对仗:如“泪断香绵,灯收雨箔”,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华:象征青春与美好。
- 青山:代表稳固与永恒。
- 燕子:象征春天与希望。
- 榴萼:象征爱情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正朱华照海”中的“朱华”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 B. 木棉花 C. 海水 D. 建筑
- 诗人对过往的感慨主要体现在哪些句子中?
- A. “青山客路鸪啼恶” B. “似依依念定,惹茸曾约” C. “泪断香绵,灯收雨箔” D. 以上都是
- 诗中“春归未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期待 B. 失落 C. 欢乐 D. 无奈
答案:
- B
- D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陈洵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现出对时间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怀念,但陈洵的诗更加强调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注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