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开元寺隆上人 其一》

时间: 2025-01-10 22:41:43

自向钱塘住,相将廿载馀。

息来诸妄断,老去万缘疏。

洗竹通幽径,搴藤补弊庐。

时时得佳句,还向壁间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向钱塘住,相将廿载馀。
息来诸妄断,老去万缘疏。
洗竹通幽径,搴藤补弊庐。
时时得佳句,还向壁间书。

白话文翻译:

我自从在钱塘居住,与你一起已过了二十余年。
经过这些年,我抛弃了许多妄想,年老时与世间的关系也变得疏离。
溪水洗涤着竹林,通向那幽静的小径,
我用藤蔓修补着破旧的茅屋。
不时得到了几句好诗,还把它们写在墙壁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相将:一起相伴。
  • 廿载:二十年。
  • 息来:平息、停止。
  • 妄断:妄想和断定。
  • 万缘疏:与万事万物的关系变得疏远。
  • 洗竹:溪水冲刷竹子。
  • 通幽径:通向幽静的小路。
  • 搴藤:采摘藤蔓。
  • 弊庐:破旧的茅屋。
  • 佳句:好的诗句。

典故解析: 此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表述的隐居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十分常见,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与对自然的崇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师邵,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作品多反映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简单的生活场景传达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隐居于钱塘的生活中,反映了他在岁月流逝中对世事的淡然和对生活的感悟。二十年的隐居生活,使他逐渐放下了世俗的纷扰,享受简单的自然与诗意的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开篇直入主题,诗人自述与友人相伴的岁月,二十年的时光让他与外界的喧嚣逐渐隔离,内心的宁静逐渐取代了世俗的烦恼。第二联中“息来诸妄断,老去万缘疏”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领悟,强调了在岁月的洗礼下,内心的澄明与对外界的超脱。

接下来的两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依恋与欣赏。竹林和藤蔓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以及在简朴生活中找到的精神寄托。最后一句“时时得佳句,还向壁间书”,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获得灵感,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创作。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它不仅仅是一幅隐居生活的画卷,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考,表明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以及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向钱塘住,相将廿载馀。
    首句说明了诗人与友人共同生活的地点和时间,设定了隐居的背景。

  • 息来诸妄断,老去万缘疏。
    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放下与对人际关系的疏离,显示了淡泊的心态。

  • 洗竹通幽径,搴藤补弊庐。
    这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了隐居的宁静。

  • 时时得佳句,还向壁间书。
    最后句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仍然保持创作的灵感,体现了诗人与文字的深厚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暗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抛弃世俗的纷扰,享受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清雅、坚韧与高洁。
  • :象征着柔韧与生命力。
  • 幽径:代表着隐秘、安静的生活空间。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竹与藤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文人雅士的品格与情操,幽径则是隐逸生活的象征,传达出一种追求清静与自然的理想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居住的地方是哪个城市?
    A. 南京
    B. 钱塘
    C. 北京
    D. 杭州

  2. 诗中提到“二十载”是指多少年?
    A. 十年
    B. 二十年
    C. 三十年
    D. 四十年

  3. 诗人用什么修补破旧的茅屋?
    A. 竹子
    B. 瓦片
    C. 藤蔓
    D. 木头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 《饮酒》 陶渊明

诗词对比: 刘师邵与陶渊明的作品都有着隐居生活的主题,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样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的情感更加直接和清晰,而刘师邵的表达则更加内敛与含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刘师邵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隐逸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