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十四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21:37

曲水双桥临小寺,桥东一顷平湖。

湖边有柳若于株。

鱼虾清可拾,烟雨渺难摹。

白鹭青鸥谁主客,水天游戏无拘。

奉宸苑户各分渠。

圆钱冒荷叶,长箭引茨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曲水双桥临小寺,桥东一顷平湖。
湖边有柳若于株。鱼虾清可拾,烟雨渺难摹。
白鹭青鸥谁主客,水天游戏无拘。
奉宸苑户各分渠。圆钱冒荷叶,长箭引茨姑。

白话文翻译:

曲折的水流旁边有两座桥,桥东是一片平坦的湖面。
湖边有柳树如同一株株的柔情,水中鱼虾清晰可见,烟雨朦胧难以描摹。
白鹭与青鸥,谁是这里的主人,水天之间游玩无拘无束。
奉宸苑的门各有渠流,圆圆的硬币在荷叶上漂浮,长长的箭矢引着水边的茨菇。

注释:

  • 曲水:指曲折流动的水,形容水流的婉转。
  • 双桥:两座桥,给人一种对称的美感。
  • 若于株:柳树的姿态如同美丽的女子。
  • 清可拾:水清澈得可以捡到鱼虾。
  • 难摹:难以描绘,形容烟雨的模糊。
  • 主客:这里指的是白鹭与青鸥的地位,谁为主,谁为客。
  • 无拘:形容自由自在,没有拘束。
  • 奉宸苑:指的是一处园林,表明风景之美。
  • 圆钱:形容像圆钱一样的物体,可能是荷叶上的水珠。
  • 茨姑:一种水生植物,可能指的是水边的芦苇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奕绘,清代诗人,少有诗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是诗人游览自然景色时的即兴之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曲水与双桥、平湖与柳树相结合的自然风光。诗人用“曲水双桥”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然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湖边的柳树和清澈的水域,鱼虾在水中悠游,令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灵动。

在“白鹭青鸥谁主客”一句中,诗人巧妙地使用了拟人手法,将白鹭与青鸥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里不仅仅是描写自然,更引发了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奉宸苑户各分渠”则透露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诗中提到的“圆钱冒荷叶”和“长箭引茨姑”,通过细致的意象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丰富,突显了生活的细腻与温情。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这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之中。诗人以清新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自然图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曲水双桥临小寺:描绘了曲折的水流旁,两座桥靠近小寺的景象,暗示了一个宁静的场所。
  2. 桥东一顷平湖:桥的东面是一片开阔的平湖,给人一种开阔而宁静的感觉。
  3. 湖边有柳若于株:湖边有垂柳,宛如美丽的女子在水边摇曳。
  4. 鱼虾清可拾,烟雨渺难摹:水中鱼儿虾儿清晰可见,而烟雨朦胧,难以描摹,形成鲜明对比。
  5. 白鹭青鸥谁主客:提问式的表达,生动描绘了白鹭与青鸥的互动,形成一种生动的景象。
  6. 水天游戏无拘: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游玩,展现了自然的无拘无束。
  7. 奉宸苑户各分渠:暗示园林中各自分流的水渠,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
  8. 圆钱冒荷叶,长箭引茨姑:细腻的意象,描绘了自然中的细节,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拟人:如“白鹭青鸥谁主客”,赋予鸟类以人的地位。
  • 对仗:如“曲水双桥”和“白鹭青鸥”,形成对称美感。
  • 比喻:将荷叶上的水珠比作圆钱,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曲水:象征自然的柔美与灵动。
  • 双桥: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连接。
  • 柳树:象征柔情与生命力。
  • 鱼虾:象征自然的丰富与生机。
  • 白鹭青鸥:象征自由与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湖边植物是什么?

    • A. 松树
    • B. 柳树
    • C. 桃树
    • D. 橙树
  2. “鱼虾清可拾”意指什么?

    • A. 水中的鱼虾清澈可见
    • B. 水中没有鱼虾
    • C. 鱼虾在水中游泳
    • D. 鱼虾不易捉到
  3. 诗中提到的“奉宸苑”是指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处园林
    • C. 一座寺庙
    • D. 一条河流

答案:

  1. B. 柳树
  2. A. 水中的鱼虾清澈可见
  3. B. 一处园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by 柳宗元
  • 《水调歌头》 by 苏轼

诗词对比:

  • 柳宗元的《江雪》描绘了寒冬中孤寂的景象,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 苏轼的《水调歌头》则展现了对月的思考,传达了更为深邃的哲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