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石甫先生蒙恩赦复官四川奉寄 其一》

时间: 2025-01-09 08:39:55

天末旌旗气独森,翻令骄虏耻为禽。

交章附和时流议,一斥徘徊圣主心。

几见捷书传驿上,共忘烽火照江深。

陈汤功罪凭谁讼,曾有军民涕满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末旌旗气独森,翻令骄虏耻为禽。
交章附和时流议,一斥徘徊圣主心。
几见捷书传驿上,共忘烽火照江深。
陈汤功罪凭谁讼,曾有军民涕满襟。

白话文翻译:

在天边,旌旗的气氛显得格外森严,竟让骄傲的敌人感到羞耻如同禽兽。
交章附和的声音与时流的议论不断,相互应和,然而我却对圣主的心意感到怅惘。
几次看到捷报从驿站传来,却忘却了烽火映照着江水的深邃。
陈汤的功罪究竟该由谁来判定,曾几何时,军民的眼泪早已湿透了衣襟。

注释:

  • 旌旗:古代军队的旗帜,象征军事威严。
  • 骄虏:指骄傲的敌人。
  • 交章:指上书或奏章。
  • 徘徊:犹豫不决。
  • 捷书:胜利的消息或文书。
  • 烽火:古代战争时用烽火传递消息,象征战争的紧迫和危险。
  • 陈汤:指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因战功而受到争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克家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常反映出对政局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他的诗风严谨,语言凝练,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和政治变革之际,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对国家未来的思考在诗中得以体现。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思考,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时局的批判。开篇以“天末旌旗气独森”描绘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展现出战乱带来的压迫感。接着,诗人通过“交章附和时流议”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风气的不满,认为舆论和政令的附和使得真正的治国之道被忽视。诗中提到的“捷书”与“烽火”的对比,反映出在胜利消息与战争现实之间的矛盾,暗示着表面的平静掩盖着深重的危机。同时,最后两句对陈汤功罪的思考不仅是对历史的追问,更是对当下社会正义的呼唤。整首诗情感沉郁,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末旌旗气独森:描绘出一种严肃的军事氛围,暗示国势的紧张。
  2. 翻令骄虏耻为禽:指出敌人因国之强盛而感到羞耻,表现出对敌人的蔑视。
  3. 交章附和时流议: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表明随波逐流的现象。
  4. 一斥徘徊圣主心:表现出诗人对皇帝处境的担忧,认为圣主心意未明。
  5. 几见捷书传驿上:虽有胜利消息传来,却难掩内心的焦虑。
  6. 共忘烽火照江深:强调战争的现实被忽视,暗喻国家面临危机。
  7. 陈汤功罪凭谁讼:对历史功过的反思,感慨历史的复杂。
  8. 曾有军民涕满襟:表达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唤起人们对战争影响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骄虏耻为禽”通过比喻展现敌人的耻辱感。
  • 排比:通过排比的方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当下政治环境的批判,强调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深远影响。

意象分析:

  • 旌旗:象征国家的力量与战争的紧迫感。
  • 烽火:代表战争的硝烟与人民的苦难。
  • 泪水:象征百姓的痛苦与无奈,体现战争带来的悲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旌旗”指代什么?
    A. 友军的旗帜
    B. 敌军的旗帜
    C. 古代军队的旗帜
    D. 文化象征

  2. “几见捷书传驿上”中的“捷书”指的是?
    A. 胜利的消息
    B. 失败的消息
    C. 普通的信件
    D. 古代的文书

  3. 诗人对陈汤功罪的态度是?
    A. 赞美
    B. 批判
    C. 中立
    D. 不确定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 陈克家的《闻石甫先生蒙恩赦复官四川奉寄》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战争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但陈克家更多的是对历史与现状的思考,而杜甫则侧重于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哀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概论》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陈克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