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和方植之丈》

时间: 2025-01-11 14:00:55

葛衣初解暑方残,夜罢温经辄倚栏。

松月已斜犹满户,海云自落不归山。

修翎本志樊笼外,冗土无功笔砚间。

览镜久知非食肉,独怜尘土尚朱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和方植之丈
作者: 陈克家 〔清代〕

葛衣初解暑方残,夜罢温经辄倚栏。
松月已斜犹满户,海云自落不归山。
修翎本志樊笼外,冗土无功笔砚间。
览镜久知非食肉,独怜尘土尚朱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夜晚的宁静与清凉。诗人卸下了夏天的厚衣,倚靠在栏杆上,感受着夜的温度。松树下的月光已经倾斜,洒满了整个房间,而海上的云彩则悄然落下,不再返回大山。诗人心中有着远大的志向,却被困在了狭小的空间里,无法施展;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笔墨也显得无用。看着镜中自己的容颜,知道自己并非是只追求享乐的肉食者,反而更怜惜自己在尘世中仍然拥有的那份清雅。


注释:

  • 葛衣:指用葛麻纤维制成的衣服,古人常用以避暑,象征清凉和自然。
  • 温经:温暖的经络,常指舒适的环境。
  • 松月:松树下的月光,描绘了自然的宁静。
  • 樊笼:比喻束缚或限制自己的环境。
  • 冗土:指无用的东西,寓意生活中的琐事。
  • 朱颜:红润的面容,象征年轻和生机。

典故解析:

  • 樊笼:出自《庄子》,象征束缚。诗人以此表达了对自由和理想的渴望。
  • 海云自落:可能指代自然景象,寓意自由飘逸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克家(约1660—1730),字子修,号懋庵,清代诗人,擅长律诗,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晚秋,诗人在此时感受到季节的变迁,结合自身处境,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秋夜和方植之丈》通过对秋夜景象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首句“葛衣初解暑方残”便以清晰的季节变化引入,暗示着诗人从盛夏的燥热中逐渐解脱,进入了凉爽的秋天。接下来的描述中,诗人倚靠栏杆,享受着夜晚的温暖,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松月已斜犹满户”,诗人以松树和月光为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开阔的空间感,仿佛在这一刻,时间与空间都为他所掌控。然而,随之而来的“海云自落不归山”则带来了一丝惆怅,象征着诗人心中对远方的向往与现实的隔阂。

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他感到被困于现实生活的“樊笼”,无法追求理想的自由,生活的琐事让他感到无用与疲惫。最终的“览镜久知非食肉,独怜尘土尚朱颜”则是对自我反省的结果,虽知道自己并非追求享乐的俗人,但仍然对尘世中的美好有所珍惜。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深刻思考,既有对宁静秋夜的赞美,又有对人生无奈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葛衣初解暑方残:诗人卸下夏季的衣服,暗示气温逐渐转凉。
    • 夜罢温经辄倚栏:夜晚结束,诗人依靠在栏杆上,享受温暖。
    • 松月已斜犹满户:松树下的月光倾斜,照亮整个房间。
    • 海云自落不归山:海上的云彩悄然落下,无法再回到高山之上。
    • 修翎本志樊笼外:诗人渴望自由的志向被束缚在樊笼之内。
    • 冗土无功笔砚间:日常琐事无益于个人追求,感叹无所作为。
    • 览镜久知非食肉:反思自己,不追求享乐,心中依旧珍惜美好。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中的琐事比作“冗土”,表现出其无用。
    • 对仗:如“松月已斜犹满户,海云自落不归山”,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

    • 诗歌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葛衣:象征自然的清凉与简单。
  • 松月:象征宁静与高洁的理想。
  • 海云:象征自由与变幻的生活。
  • 樊笼:象征束缚与限制。
  • 朱颜:象征青春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葛衣”指的是什么?
    A) 夏季的衣服
    B) 秋季的衣服
    C) 冬季的衣服
    D) 春季的衣服

  2. “松月已斜犹满户”中的“松月”象征什么?
    A) 宁静与高洁
    B) 热烈与喧闹
    C) 忧愁与痛苦
    D) 生活的琐碎

  3. 诗中提到的“樊笼”是指什么?
    A) 自由
    B) 束缚
    C) 理想
    D) 自然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陈克家的《秋夜和方植之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现了对宁静夜景的描绘,但陈克家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思考与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表现了对亲情的思念与忧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文学史》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秋夜和方植之丈》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