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纪事二十首 其十六》

时间: 2025-01-22 01:43:35

盘石曾闻受国封,承恩不与幸臣同。

时危运作高城砲,犹解捐躯立战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盘石曾闻受国封,承恩不与幸臣同。
时危运作高城砲,犹解捐躯立战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忠臣的歌颂与对荣华富贵的淡泊。诗中提到,有人曾经在战乱中获得国家的封赏,但他心中并不与那些宠幸于权臣的人同流合污。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愿意捐躯报国,奋勇立下战功。

注释:

  • 盘石:意指坚固,如同盘石一般。这里可能用作比喻,指代忠诚和坚定的人。
  • 国封:指国家的封赏或封号。
  • 承恩:接受恩典,指得到国家的荣宠。
  • 幸臣:受宠的官员,通常指那些依靠权贵而获得地位和荣华的人。
  • 时危:国家危难的时期。
  • 高城砲:指高墙上的炮台,象征着防卫和战斗。
  • 犹解:仍然愿意。
  • 捐躯:献出自己的生命。
  • 立战功:取得战功。

典故解析:

这首诗涉及了忠臣和权臣的对比,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忠诚与荣华的思考。历史上,许多忠臣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如屈原、岳飞等,他们的事迹在中国文学中广为流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子翚,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国家的忠诚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对士人的道德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之时,诗人以此诗抒发对忠臣的钦佩以及对当前政治环境的不满,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主题,反映了诗人对忠诚与荣华之间矛盾的思考。开头的“盘石曾闻受国封”就强调了诗人所钦佩的忠臣的坚韧与坚定。在对比中,诗人以“承恩不与幸臣同”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暗示了那些依靠权臣而获得荣华富贵的人并不值得尊重。

接下来的“时危运作高城砲”则描绘了国家危难的情景,表现出战斗的紧迫感。诗人在此呼唤忠臣们的责任感,强调在这种危急时刻,捐躯立功的重要性。

整体来看,诗歌以忠诚为主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展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这种忠诚的情感不仅传递了个人的使命感,也反映了诗人对整个社会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盘石曾闻受国封”:在此,诗人以“盘石”比喻忠诚的心志,强调其坚固和不屈。
    • “承恩不与幸臣同”: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依赖权贵而获得封赏的人的不屑与批判。
    • “时危运作高城砲”:描绘了国家动荡的情形,强调了战斗的紧迫性。
    • “犹解捐躯立战功”: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捐躯的决心与勇气。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盘石”比喻忠诚的心志,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保持了一种对仗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围绕忠诚与责任展开,强调在国家危难之际,真正的忠臣应挺身而出,捐躯报国。

意象分析:

  • 盘石:象征忠诚和坚定的意志。
  • 国封:象征权力与荣华,暗示了对权臣的批判。
  • 高城砲:象征战斗和防卫,体现了国家的危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盘石”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软弱
    • B. 忠诚
    • C. 权力
  2. 诗中提到的“幸臣”指的是?

    • A. 忠臣
    • B. 依靠权贵的人
    • C. 普通百姓
  3. 诗的核心主题是什么?

    • A. 享乐
    • B. 忠诚与责任
    • C. 财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岳飞的《满江红》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强调了忠臣在国家危难时的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