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如愚珙二首》

时间: 2025-01-28 14:08:46

雁塔蟾宫尽假途,要须行实副名誉。

六经堂上归来日,饱读平生未见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如愚珙二首
作者:刘子翚

雁塔蟾宫尽假途,
要须行实副名誉。
六经堂上归来日,
饱读平生未见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在雁塔和蟾宫之间的路上,都是假途,
要想得到名声和声誉,必须在实际行动上付出努力。
在六经堂上归来的那一天,
我读书一生,却从未见过一本书。

注释

  • 雁塔:即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是唐代的佛教建筑。
  • 蟾宫:指的是月亮上的蟾蜍,也用于比喻神仙居住的地方。
  • 假途:指的是表面上的道路,隐喻不真实的名声或声誉。
  • 六经堂:指的是学习《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和《论语》等经典的地方。
  • 饱读:形容读书的量很大。

典故解析

  • 雁塔与蟾宫:雁塔和蟾宫都是与文化、学问有关的象征,雁塔代表了学问的高峰,而蟾宫则是对月亮的美好向往,二者并列,强调了诗人追求学问的艰难与目标的高远。
  • 六经:古代儒家经典,代表着古代的智慧和规范,强调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书本的敬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宋代诗人,字子翚,号如愚,生于南宋时期。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学识而著称,常常在作品中体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学问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追求名利与理想相悖的时代,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学问的渴望以及对名声虚假的反思。他通过对比理想与现实,反映出对自己学识的自省和对社会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渴望和对社会虚伪的批判。首句提到的“雁塔蟾宫”表明了诗人对学术的崇高追求,但随即转入对现实的反思,认为名声的获取是建立在实际行动之上的。诗中“要须行实副名誉”这一句,强调了实现理想的必要性,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空名的厌倦。

最后两句“六经堂上归来日,饱读平生未见书”则是诗人的自我批判,表达了他虽然读书很多,却仍感到无知的无奈。这种深刻的自省和对知识的渴求,使得整首诗在简练中不失深度,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整体来看,诗歌在表达对知识的追求时,渗透了对现实世界的深刻不满,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雁塔蟾宫尽假途:在文化的象征中,雁塔和蟾宫指向理想的学问之地,但这条路却是虚假的。
    2. 要须行实副名誉:要获得真正的名声,必须付出实际的努力。
    3. 六经堂上归来日:回到学习古代经典的地方,暗示重返知识的殿堂。
    4. 饱读平生未见书:尽管一生读书,却依然感到知识的匮乏,反映出对学习的深刻反思。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假途”和“行实”的对比,突出名声与实际努力之间的差距。
    • 象征:雁塔和蟾宫象征着理想与学问,而六经堂则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 主题思想:整首诗揭示了追求名声与真正学问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社会虚假名利的反思。

意象分析

  • 雁塔:象征着高尚的学问和追求。
  • 蟾宫:象征着理想的境界与美好的向往。
  • 六经堂:代表着传统儒学的深厚底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雁塔”象征什么?

    • A. 文化的高峰
    • B. 经济繁荣
    • C. 自然景观
  2. “要须行实副名誉”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 A. 名声来自虚假
    • B. 需要实际行动来获得真正的名声
    • C. 学问无用
  3. 诗人对知识的态度是:

    • A. 满足
    • B. 渴求与自省
    • C. 轻视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此诗的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但杜甫更多地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而刘子翚则更聚焦于学问与名声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宋代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