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时间: 2025-01-27 03:57:18

春索寞。

楼上晚来风恶。

午醉初醒罗袖薄。

护寒添翠幕。

愁里花时过却。

闲处泪珠偷落。

憔悴只羞人问著。

镜中还自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
作者: 袁去华 〔宋代〕

春索寞。楼上晚来风恶。
午醉初醒罗袖薄。
护寒添翠幕。愁里花时过却。
闲处泪珠偷落。
憔悴只羞人问著。
镜中还自觉。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寂寞让我感到无聊,楼上的晚风冷酷无情。
午间微醺刚刚醒来,薄薄的衣袖让人感到寒冷。
为了抵御寒意,我加了翠绿的帷幕。
愁苦的时候,花期已经过去。
在闲暇的时光里,泪珠悄然滑落。
憔悴的我只让人见了羞愧,不愿被人询问。
在镜子里,我依旧感到自己苍白消瘦。

注释

  • 索寞:指春天的孤寂。
  • 风恶:指风寒冷,令人不快。
  • 午醉:指午间饮酒后的醉酒状态。
  • 罗袖:指轻薄的衣袖。
  • 翠幕:指用绿色帷幕加以遮挡,表示保护。
  • 愁里花时:指因忧愁而错过花期。
  • 泪珠偷落:形容泪水悄悄流下。
  • 憔悴:形容因忧愁而显得疲惫不堪。
  • 自觉:自我意识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去华,字景纯,号白云,宋代词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以其清丽婉约的词风著称。其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具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这一首《谒金门》写于春日,表现了作者在春天的孤寂和愁苦,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以及个人情感的孤独与脆弱。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词,表达了作者在春日时节的孤寂和愁苦。开篇“春索寞”便直入主题,春天本应是繁花似锦的季节,但在诗人眼中,却令人感到无尽的寂寞。这种情感通过“楼上晚来风恶”的描写得以深化,冷风的侵袭不仅是自然界的表现,更是内心孤寂的写照。

接下来的“午醉初醒罗袖薄”则揭示了诗人对自己状态的自省,微醺的状态加上薄衣的寒意,似乎在暗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失落。紧接着“护寒添翠幕”,为自己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反映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愁里花时过却”一句,表达了诗人因忧愁而错过了花期的惋惜,寓意着美好的事物因心情的阴霾而无法欣赏。接下来的“闲处泪珠偷落”则在细腻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仿佛泪水在不经意间流下,表现了情感的压抑与无奈。

最后两句“憔悴只羞人问著,镜中还自觉”更是将诗人内心的脆弱和自卑展现得淋漓尽致,憔悴的形象以及对他人目光的敏感,描绘了一幅孤独者的心理画像。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春索寞”:春天的孤寂。
    • “楼上晚来风恶”:高楼上的寒风凶狠,体现了环境的压抑。
    • “午醉初醒罗袖薄”:午后醉酒刚醒,薄衣让人感到寒冷。
    • “护寒添翠幕”:用绿色的帷幕来遮挡寒冷。
    • “愁里花时过却”:愁苦时光中,花期已然过去。
    • “闲处泪珠偷落”:闲暇时,泪水悄然滑落。
    • “憔悴只羞人问著”:憔悴得让人不敢询问。
    • “镜中还自觉”:在镜子中自觉的苍白与无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孤寂的情感。
    • 拟人:赋予风以恶劣的情感。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失落感与生活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人内心的孤独与脆弱。

意象分析

  • :象征生命与希望,但在诗中却表现为孤寂。
  • :代表外界的冷酷,也象征着内心的无情。
  • 泪珠:象征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 镜子:反映内心的自我认知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索寞”是指什么?
    A. 春天的繁华
    B. 春天的孤寂
    C. 春天的温暖
    D. 春天的花开

  2. “午醉初醒罗袖薄”中的“罗袖”指的是什么?
    A. 厚重的外衣
    B. 薄薄的衣袖
    C. 仅仅的围巾
    D. 细腻的手套

  3. 诗中提到的“愁里花时过却”意在表达什么?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美好事物的错过
    C. 对花的喜爱
    D.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温庭筠的《相见欢》

诗词对比: 袁去华的《谒金门》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内心的孤独与愁苦,但李清照的词更多地表现了对爱情的思念,而袁去华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孤寂与失落。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袁去华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