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时间: 2025-02-04 16:35:16

烟水阔。

夜久风生苹末。

东舫西船人语绝。

四更山吐月。

客里光阴电抹。

不记离家时节。

楼上单于听未彻。

又催征棹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烟水阔。夜久风生苹末。东舫西船人语绝。四更山吐月。客里光阴电抹。不记离家时节。楼上单于听未彻。又催征棹发。

白话文翻译:

烟波浩渺,水面广阔。夜深时风在苹花上轻轻吹拂。东边的船、和西边的船上人声寂静。四更时分,山间吐出明月。在异乡的时光如电般飞逝,竟忘记了离家的时节。楼上的单于(指楼上的人)听见了(船的声音)却未曾听清,又催促着船只起航。

注释:

  • 烟水阔:烟雾和水面都很广阔,形容视野开阔的景象。
  • 夜久:夜晚已经很久了。
  • 苹末:水面上的浮萍。
  • 东舫西船:指东边的船和西边的船。
  • 人语绝:人声已经消失,形容寂静。
  • 四更:指夜里四点钟。
  • 山吐月:山间露出明亮的月光。
  • 客里:在外地、异乡。
  • 光阴电抹:时光如电光般迅速流逝。
  • 不记离家时节:不记得离家已经有多久。
  • 单于:古时对高贵人物或统治者的称呼,这里指楼上的人。
  • 听未彻:听得不清楚。
  • 催征棹发:催促船只起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去华,字宗道,号白云,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写词,尤其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谒金门》写于作者的漂泊生涯中,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在异乡的孤独感。诗中描绘的景象与内心情感交织,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人们漂泊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的诗作。诗中通过“烟水阔”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开阔的夜景,给人一种清幽而孤寂的感觉;而“夜久风生苹末”,则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夜深人静时微风轻拂的宁静与孤独。人声的消逝与四更时分的明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客里光阴电抹”一句,极具哲理,意在强调时间的流逝之快,让人感到无尽的惆怅。而“楼上单于听未彻”,则体现了诗人对即将启程的眷恋与不舍。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折射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在异乡的无奈与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烟水阔:开篇即设定了一个开阔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氛围。
  2. 夜久风生苹末: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清凉,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孤独的心境。
  3. 东舫西船人语绝:通过描写两岸的静寂,进一步强调了孤独感,仿佛整个世界只有诗人一人。
  4. 四更山吐月:自然景象与时间的流逝结合,形成一种恍惚的意境。
  5. 客里光阴电抹:时间的快速流逝让人感到无奈,暗含对现实的无力感。
  6. 不记离家时节: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在外的彷徨。
  7. 楼上单于听未彻:表现出一种对未知的期待与不安。
  8. 又催征棹发:结尾的催促,暗示着离别的不可避免。

修辞手法:

  • 比喻:“光阴电抹”将时间比作电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迅速与无情。
  • 拟人:夜晚的风被赋予了生命,轻轻吹拂苹花,增强了情感的渲染。
  • 对仗:如“东舫西船”,营造出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深沉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水:象征朦胧与遥远,体现诗人的思乡之情。
  • 苹花:代表着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脆弱。
  • 明月:常常象征思乡与团圆,月光映照下的孤独感尤为明显。
  • 征棹:象征着离别与旅途,暗示着命运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烟水阔”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A. 细雨缥缈
    B. 开阔的水面
    C. 夜晚的灯光
    D. 山间的雾气

  2. “客里光阴电抹”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安逸
    B. 无奈与惆怅
    C. 快乐
    D. 兴奋

  3. 诗中提到的“东舫西船”主要用来表现: A. 船只的繁忙
    B. 寂静的环境
    C. 诗人的航行
    D. 交易的热闹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斗江》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谒金门》同样描绘自然景象,前者多了几分宁静,而后者则强调了孤独与思乡。
  • 李白《静夜思》与《谒金门》在思乡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静夜思》直接表达了对家的思念,而《谒金门》则通过环境与情感的结合呈现更深的诗意。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