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拈花寺有感》
时间: 2025-01-11 04:57: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拈花寺有感
作者: 徐光第 〔清代〕
凤舞龙飞下九天,拈花两字至今传。
千峰隐约危阑外,万柳萧疏落照边。
修禊几经名士醉,吐茵曾说相公贤。
莲塘花屿今何处,回首山门一惘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游览拈花寺的感受。开头提到凤和龙象征着高洁和昂扬的精神,形容拈花寺的名气和历史悠久,至今仍在流传。接着,诗人描绘了寺外的自然景色:远处的千峰隐约可见,万柳萧疏,阳光洒在树影上,显得宁静而悠然。然后提到历史上曾有许多名士在此地修禊(即春天饮酒作乐),并称赞过相公的贤良。最后,诗人感叹如今的莲塘与花屿已无踪影,回首山门时感到一阵惆怅和迷惘。
注释:
- 凤舞龙飞: 形容气象如凤飞舞,龙飞腾,意指气势磅礴。
- 拈花: 指拈花寺,此寺以“拈花”一词而著称,象征着佛教的深刻哲理。
- 修禊: 指古代春天举行的祭祀活动,一般是在水边饮酒作乐。
- 吐茵: 形容在草地上饮酒作乐。
- 相公: 这里指的是古代的贤士或高人。
典故解析:
- 拈花微笑: 佛教中有佛祖拈花微笑的故事,象征着传承与悟道,意在表达一种深邃的智慧。
- 诗人对历史的追忆: 诗中提到的名士,意指曾经在此地留下足迹的人物,反映出对历史的怀念与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光第(1640-1710),清代诗人,字子晦,号青岚,江苏江阴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和人文情怀。徐光第的作品常常蕴含哲理,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拈花寺的游览感受与对古代名士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游拈花寺有感》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诗作。整首诗通过描绘拈花寺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沉淀,表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感悟。开篇的“凤舞龙飞”不仅描绘了气象的雄伟,也隐喻了人文精神的高尚。接下来的景色描写“千峰隐约”和“万柳萧疏”,用清新的意象展现了拈花寺周围的宁静与美丽。诗人在此地感受到了名士们曾经的豪情壮志,这种对历史的追忆与对人文精神的崇敬,增强了诗的深度。
结尾的“回首山门一惘然”更是点明了诗人的情感核心,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失落感。这种惆怅与失落,使得整首诗在静谧的景致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凤舞龙飞下九天: 描述了高亢的气势,指拈花寺的气氛和地位。
- 拈花两字至今传: 强调了“拈花”二字的历史意义,表明了寺庙的名声。
- 千峰隐约危阑外: 描绘寺外的远山,展现自然美。
- 万柳萧疏落照边: 描绘树影和阳光,增添了宁静的氛围。
- 修禊几经名士醉: 提及名士的往事,表达尊重。
- 吐茵曾说相公贤: 赞美相公,体现人文情怀。
- 莲塘花屿今何处: 对美好景象的怀念。
- 回首山门一惘然: 表达对过往的惆怅和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 “凤舞龙飞”用来比喻气势的雄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 千峰、万柳等意象的使用,营造出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游览拈花寺的经历为主线,表现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文精神的崇敬,同时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消逝的惆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舞龙飞: 象征高洁的气节和文化传承。
- 千峰: 自然的伟岸,承载了历史的厚重。
- 万柳: 代表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 莲塘花屿: 象征着美好的往昔时光与人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游拈花寺有感》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徐光第
- C) 杜甫
-
“凤舞龙飞”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恐惧
- B) 高昂的气势
- C) 悲伤
-
诗中提到的“莲塘花屿”象征着什么?
- A) 未来的希望
- B) 过去的美好
- C) 现实的无奈
答案:
- B) 徐光第
- B) 高昂的气势
- B) 过去的美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白居易,表现了对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热爱。
- 《题临安邱少荃所居》:唐婉,反映了对生活与理想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游拈花寺有感》的对比:
- 相同点:都表达了对过往的思考与情感。
- 不同点:《静夜思》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游拈花寺有感》则融入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自然的描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