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皮日休悼鹤》

时间: 2025-01-11 05:12:28

直欲裁诗问杳冥,岂教灵化亦浮生。

风林月动疑留魄,

沙岛香愁似蕴情。

雪骨夜封苍藓冷,练衣寒在碧塘轻。

人间飞去犹堪恨,况是泉台远玉京。

经秋宋玉已悲伤,况报胎禽昨夜亡。

霜晓起来无问处,伴僧弹指绕荷塘。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和皮日休悼鹤

作者: 魏朴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直欲裁诗问杳冥,岂教灵化亦浮生。
风林月动疑留魄,沙岛香愁似蕴情。
雪骨夜封苍藓冷,练衣寒在碧塘轻。
人间飞去犹堪恨,况是泉台远玉京。
经秋宋玉已悲伤,况报胎禽昨夜亡。
霜晓起来无问处,伴僧弹指绕荷塘。


白话文翻译:

我想写诗向冥冥之中询问,怎能让灵魂化作浮云?
风吹树林,月光摇动,仿佛留住了我的魂魄;
沙洲上的香气愁绪,似乎蕴藏着深深的情感。
雪白的骨骼被夜色封闭,冰冷的青苔让人感到寒意;
轻薄的衣衫在碧波荡漾的池塘边显得如此寒冷。
人间的飞逝让我难以释怀,更何况是那远在玉京的泉台。
经过秋天,宋玉已感到悲伤,何况昨夜那只鸟儿也亡了。
霜晨醒来无处可问,伴着僧人弹指声游走在荷塘边。


注释:

  • 杳冥: 指冥冥之处,形容幽暗深邃的地方。
  • 灵化: 指灵魂的变化或转化。
  • 沙岛: 指沙洲,水中的小岛。
  • 雪骨: 形容白色的骨骼,暗示死亡的寒冷。
  • 练衣: 指轻薄的衣物。
  • 泉台: 指泉水边的平台,象征幽静的地方。

典故解析:

  • 宋玉: 指战国时期的著名辞人,其诗作多表达对逝去事物的哀伤。
  • 玉京: 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象征着人间与天界的遥远和不可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朴,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写景抒情,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是对鹤的悼念,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长寿和高洁,诗人通过对鹤的追思表达对生命的感慨和对逝去事物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鹤的悼念,探讨了生与死、现实与幻影之间的关系。开篇直接表达了对死亡和灵魂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反省。自然景象的描写如“风林月动”、“沙岛香愁”,不仅营造了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还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出对逝去的无尽思念。

接着,诗人用“雪骨夜封苍藓冷”来表现生命的脆弱与寒冷,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当提到“人间飞去犹堪恨”时,诗人更是表达了对人世间浮华的无奈与惋惜。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提及历史人物宋玉,进一步深化了生死主题的探讨,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时光的流逝。

整首诗中,诗人用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了对生命的哲思,流露出对逝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魏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将个人的悲伤与自然的美感结合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诗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直欲裁诗问杳冥: 直接想用诗去询问幽暗的冥冥之地。
  • 岂教灵化亦浮生: 难道要让灵魂也变成浮云般的生命。
  • 风林月动疑留魄: 风吹动树林,月光摇曳,让人怀疑灵魂是否留在此地。
  • 沙岛香愁似蕴情: 沙洲上的香气充满愁绪,似乎蕴藏着深厚的情感。
  • 雪骨夜封苍藓冷: 雪白的骨骼在夜里被冷冷的青苔覆盖。
  • 练衣寒在碧塘轻: 轻薄的衣衫在碧波荡漾的池塘旁显得寒冷。
  • 人间飞去犹堪恨: 人世间的飞逝让人难以释怀。
  • 况是泉台远玉京: 更何况那远在玉京的泉台。
  • 经秋宋玉已悲伤: 秋天已经过去,宋玉也感到悲伤。
  • 况报胎禽昨夜亡: 更何况昨夜那只鸟儿也已死去。
  • 霜晓起来无问处: 霜晨醒来却无处可问。
  • 伴僧弹指绕荷塘: 伴随着僧人的弹指声游走在荷塘边。

修辞手法:

  • 比喻: “灵化亦浮生”比喻生命的短暂。
  • 拟人: “风林月动”赋予自然景象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鹤的悼念为主线,探讨了生死离别的主题,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思和对短暂生命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长寿与高洁。
  • : 代表思念与孤独。
  • : 传达寒冷与死亡的意象。
  • 荷塘: 象征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A. 李白
    B. 宋玉
    C. 杜甫

  2. 诗中的“沙岛香愁”意指什么?
    A. 自然的美
    B. 深厚的情感
    C. 生命的短暂

  3. “人间飞去犹堪恨”表达了什么感情?
    A. 对时间的无奈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生命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魏朴与王维的作品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但魏朴更侧重于生死的感慨,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魏朴研究》